方外之宾是什么意思,如幕之宾什么意思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11-28 14:32:15

【感谢】

该文章源自整理喜马拉雅音频,闲者知无涯老师的《新佛学金刚经系列课》

感谢 【安端】 的引领和指点!感谢 STONE、芦苇、厚朴、李润、辛昕、深海玫瑰-果琋、天心师兄、双林居士、生显、幸运花413、唐木、乒乓SOD、松哥、天凉好个秋、小占、质多医伽阿羯罗多的帮助与支持!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7-07-26

方外之宾是什么意思,如幕之宾什么意思(1)

佛教通史-闲者知无涯

从本课开始,佛教将和中国一起进入了极盛时代——唐朝。

公元618年,李渊父子建立了新的统一的唐王朝。在公元570年-632年,世界宗教史上另一件大事发生了,就是默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具体的时间是公元612年,和中国唐朝建立差不多是同一时间的。

唐代诸帝对于佛教的态度,实际出于真正的信仰是非常少的,他们普遍是从政治上去考虑佛教的问题。佛、道在宗教上的高下之争,在唐朝变成了一个尊卑等差的政治问题。这个非常好解释,是因为唐王朝王族的出身问题,当时的社会风俗是门阀制度,而李唐是当时西魏的门阀。所以他们令道士、女观可在僧尼之前,天下佛教徒对此不服。

在唐初,佛、道之争有两个大案,第一个案子,是【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智实上表攻击道教受到了朝堂的杖责;第二个,是公元639年【贞观十三年】道士秦世英密奏法琳所著《辨证论》攻击老子,诽谤皇上,有欺君罔上之罪,唐太宗将法琳流放益州。

唐初的佛道之争,就其本身来说,其实是竞争新王朝对自己有利的支持;从斗争的最终结局看,反映出唐在宗教政策上的的犹豫不定,并且最终决定了对佛教采取抑制态度。这么做是有历史具体原因的,不单单是因为唐王朝皇族的出身问题。因为佛教在隋朝末年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作为隋末农民大起义的信号,是公元610年,弥勒信徒发起的突击端门事件。公元612年,陕西凤翔沙门向海明聚众数万,也用“弥勒出世”作为口号,号召群众武装暴动。请注意,民间造反绝大部分是用“弥勒降世”的口号,“弥勒”是一个号召造反的传统。

大家都看过电影少林寺,在唐武德三年,即公元620年,唐王李世民,率军围攻洛阳王世充,当时联合了少林武僧。而武德五年,即公元622年,李渊在山西朔县(马邑郡)沙门中也曾募兵两千多人。在当时江南的大部分地区,禅僧密集,他们与叛军乱民混杂在一起,情况非常复杂。所以当这个新王朝要巩固自己的政权,简单地去打击佛教或者扶持佛教显然都是很不合适的。

此外,因为唐朝李氏虽然出身于西魏门阀贵族,但是并非望族。当时天下有四大望族,他们不是。为了抬高出身的门第,增加新政权的神秘色彩,所以李氏就攀附了道教教主李耳作为他们的祖先,老子成了祖先,老子姓李。所以提高道教的地位在政治上是有必要的。

贞观十九年,即公元645年,中国,前佛教史上最大的事情发生了——就是偷偷潜出国境去印度留学的玄奘法师载誉回国。看过电影的同学们都知道,当时唐朝是禁止出境的。唐太宗立即诏令唐僧到长安相见,并举行了盛大的欢迎法会,举城轰动。此后玄奘就成为了太宗的襄昱,山西话就是相知。他的译经和讲经事业直接受到了唐太宗的赞助,在长安集中了全国沙门中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为当时“法相唯识宗”的建立创造了政治和经济条件。

在整个“唐”时代,如何去协调三教——释、道、儒,使其发挥各自有利的作用,就成为唐代诸帝的重要议题。这是中国皇帝第一次正式地考量将三种宗教同时摆上台面,去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其中,“三教谈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创造出来的。

什么叫三教谈论呢?武德七年,唐高祖命(国子监)博士徐矿讲《孝经》,沙门慧乘讲《心经》,道士刘进喜讲《老子》。帝曰:“三人成辩矣,然得名一举则必”。这句话什么意思呢?“然得名一举则必”——就是说儒家学说将统帅佛、道思想。这种三教辩论的形式,几乎为唐朝诸帝普遍采纳。

这种情况到了武则天时代为之大变。我们都知道唐初武则天之变,武则天着重扶持的是华严宗。华严宗能成为中国历史上佛教第一大宗派,直接受益于她的支持。北京有一个大钟寺,又叫:觉生寺。里面有一口大钟,是世界上最大的钟,上面就刻了《华严经》。它一共刻了八种经,主经是《华严经》。这个寺原来是在海淀区万寿寺,在清雍正年间移到了觉生寺。

华严宗的根本经就是《华严经》,它把世界形容得无穷无尽,恢弘阔大。它以法界为总相,统摄万有,万有又各自独存。华严宗最经典的是什么?圆融自在。而这种圆融自在又颇能表现盛唐时期国家的博大雄浑。

我们一般在谈佛教缘起的时候,谈“三缘起”。其实在中国是有四缘起的——就是华严宗的“法界缘起”,又叫:无尽缘起。也就是说,业感缘起、阿赖耶识缘起、如来藏缘起是一般谈的三缘起,而华严宗提出的是第四种缘起——无尽缘起,又叫:法界缘起。

为什么会有无尽缘起的理论呢?因为前面课里谈过,这个世界不过是因缘的河流,所有的事情互为因果,因缘作为一个链条,一环一环地相扣,但是终究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起点问题,河流的起点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是神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所以华严宗就给画了一个圈儿——无尽缘起。

武则天一朝,直接面对的政敌就是李唐家族,为了夺取和巩固自己的皇权,她就需要制造舆论,其中在意识形态上,举佛抑道,以贬斥李氏宗系就是她的主要措施。她在统治期间佛教备受推崇,使唐朝佛教达到了极盛。她首先,要打破要唐太宗由玄奘一统译场的局面,大家都知道,玄奘和太宗是襄昱啊。她开始接纳各方译僧,最著名的就是南印度菩提流支。同时,她鉴于禅僧这种形式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日益高涨,于是,令神秀禅师入京行道,亲自礼拜;又征惠安禅师入禁中问道,待以师礼。最终武则天确立了支持东山法门的方针,助长了禅宗在中国的大发展。

这里要谈一下什么是东山法门。东山法门,就是禅宗五祖弘忍的法门。关于东山是有两种说法的,一种说,因为五祖弘忍住的蕲州黄梅县之黄梅山,其山在县之东部,所以又称东山;另一种说,永辉三年,道信把法衣传给弘忍,道信死后弘忍继双峰山法袭,他在双峰山的东山冯茂山另建道场取名:东山寺,所以称为:东山法门,后世又称他为:禅宗五祖。总之,到了武则天的时候,政府已经确立了支持东山法门的方针。

但是,政治的转折总是令人不可捉摸,佛教的好日子没有多久就到头了。唐玄宗是著名的道教君主,他继位之初,就对佛教进行了多方的限制。中国最强盛时代就是开元之治,开元年间,贞观之风,一朝复振,太平盛世、举世无匹,可以说是唐朝的黄金时代,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这个时候,统治阶层蹉跎满志、充满自信。中华文化对外交流渠道通畅。国家强盛之时,它对容纳各类意识形态就无所顾忌了,所以一个国家的强盛,其宗教必然是自信的,其信仰必然是自由的。

到开元二十四年,就是公元736年,唐玄宗亲自为《金刚经》做注,并颁行天下。在玄宗时期,中国佛教史上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印度三大士来华,又称:开元三大士——就是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玄宗给予了他们非常大的荣誉和礼遇,为当时佛教另一大派别——密宗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密宗从此正式成宗。虽然以前在大乘空宗里也有很多密教的思想,但他们仍然不能成宗。在开元天宝年间,密宗正式成立了,至肃宗和代宗极,其兴旺和发达。这件事对中国佛教史影响深远,对藏传佛教史、和本域佛教史都有巨大的影响。

又一百年,元和十四年,即公元819年,唐宪宗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在宫中供养三天,然后送京城各寺礼遇。这一次掀起了一个全国性的宗教狂潮。中国知识分子千年以来不绝的是什么?是道统。这种宗教狂热,极大地激怒了儒家上层知识分子的道统观,这个时候,韩愈就从儒家的立场出发,对宗教狂热给予了坚决地反对。韩愈上表说,佛教是夷狄之法。他写的“原道”、“原性”、“原人”三篇文章,其中说到: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所以只有大力扶持名教,宣扬忠君孝亲的孔孟之道,限制佛教的传播,才能有效、有力地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为了达到排佛的目的,韩愈特别推崇《大学》这本书,把大学,讲“治国平天下”列为了读书人的头等大事。

请注意,在这个时候开始,《大学》作为儒家经典中的一部,就正式以核心经典的身份出现了,而《大学》的第一句话,是开宗明义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韩愈反佛的理论,为此后唐武宗灭佛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提出了儒学独尊和儒家道统的观念,成为了宋代以及后世理学的先驱。

但是,韩愈的上书,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他写的这部书叫《谏迎佛骨表》。我们都知道,韩愈是中国新古文运动的领袖,他和柳宗元并称:新古文文艺复兴的领袖。他的文风非常的沉重,仅次于杜甫。当时他上表之后,就立刻受到了贬斥,有一首著名的唐诗,就是韩愈写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第一句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从韩愈开始,中国知识分子就把反佛的责任扛到了自己肩上,到了唐武宗正式决定废除佛教,这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会昌法难。唐武宗在废佛教诏书中用词极其优美,很像后来海瑞写的《直言天下第一疏》。诏书是这么写的:九州山原,两京城阙,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於土木之功,夺人利於金宝之饰,坏法害人,无逾此道,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饥者,一妇不蚕,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这个文章写得就非常有煽动性了,老百姓立刻就被煽动起来了。唐武宗认为,废佛是“惩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紧接着,灭佛运动就在中国大陆上如火如荼地开展了。

公元842年,即会昌二年,唐武宗令僧尼中犯罪者和违戒者立即还俗,没收其财产,充入政府徭役。会昌四年七月,敕令拆毁天下凡房屋不满200间,没有敕额的一切僧寺、兰若、佛堂,勒令僧尼全部还俗。什么意思?就是小庙——没有200间房以上的庙,全部拆掉。

会昌五年,灭佛运动达到了高潮,其年三月,敕令不许天下寺院建置庄园,勘验寺院僧尼奴婢极其所有财产之数——就是让全国僧尼的财产要公示。紧接着没收。八月宣布灭佛结果:天下所拆佛寺4600所,还俗僧尼26万人,拆兰若,即小庙4万所,收上好农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15万人。这个成果还是非常惊人的,在当时的人口基数上,还俗的僧尼就有26万户,为这些僧尼服务的奴婢就有15万户,这加起来就将近小50万人啊。加上4万个小庙,4千大寺。

同时,勒令大秦牧户遣三千人还俗,大家可能不太理解什么叫:大秦牧户。大秦,是中国古代对罗马的称呼,所谓大秦牧户实际就是基督徒。唐武宗在灭佛的同时,把中国三千个基督徒也顺手给灭了,要求这三千个基督徒全都给还俗了,这是基督徒在中国早期的一个重大的挫折。

会昌灭佛,给了佛教以沉重的打击。但其后不久,对佛教更大的打击就来了——就是唐末农民大起义。我们很清楚,农民起义没人生产,那怎么办呢?那只有抢了。所以,寺院的经济就被剥夺,僧尼也被迫地还俗,寺庙也遭到了焚毁。这致使佛教的宗派就失去了其繁荣的客观条件。佛教就必须找一种新的生存形式和发展方式,请注意,在这种条件下,佛教的一种新形势——禅宗就要出头了,因为过去传统依靠权贵施舍,形成的国家式佛教发展道路已经走不通了。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唐朝的寺院经济。我们要很清楚,寺院作为一种组织,是要有经济基础的。僧侣是社会上的一个非常特殊的阶层,他们不事劳动,那如何维持自己的生活和出门去弘法的资粮呢?他出门弘法也是要钱的,也是要走路,也是要吃饭的。所以统治者的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约束和制约着佛教的兴衰。佛教一传入中国就被当做方外之宾,因为它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从外国来的,我国人民对外国人民的友好那是一贯的,并不是今天的,数千年来一直如此。本着中华民族对外国人一贯友好的的传统,就免除了他们一切世俗国民的义务,特别是兵役、劳役和赋税。所以,逃避徭役,逃避赋税,成了僧侣队伍不断扩大,并与皇权国家发生矛盾的主要原因,中国历史上一再发生的沙门事件和毁佛灭法事件,都根植于此。

在唐朝寺院经济大概有两种,或者说大致上有两种类型,第一种叫:国家型;第二种叫:自主型。

首先,谈国家型,由朝廷敕建的大寺,比如,长安西明寺、慈恩寺,除了封有地外,还有敕赐的田庄——所有的供给都由国家供养,一切吃喝用度全部由国家包了,他们属于公务员体系;而庄园型的大寺经济,其实正是中国佛教,尤其是佛教中的宗派以及哲学思想能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只有在强大的经济支持下,才会创造出发达的宗教哲学经院体系和学术氛围。大家每天不事劳动,也不事生产,吃饱了以后那就可以充分的思索,从这个意义上讲,隋唐的诸大寺院,既是国家重要的学术中心,或者说它也是官办佛学和公立佛学院。但是,作为宗教来说,无论国立寺院再发达,它也不可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出家人的需求。

人类永远都需要尘世的关怀,这件事情是改变不了的。人民或者说居民集资或僧人自建的简陋的寺院数量大大的超过国立的寺院,他们往往都在偏僻的山野,身份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其成员是由各色的流民组成,有的是情感受了伤害,有的是现世受了伤害,有的是对人生失望了,有的就是生活无着。他们的经济情况与官寺迥然不同,所以禅僧寺,可以叫:民办佛学院或者私立佛学院。中国专业的禅师大规模兴起,在这个时候出现,是有深刻的社会根源的。

我们知道,在禅宗的发展史上,三祖僧璨,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坐标。当初,祖达摩把禅法带到中国的时候,人们是遇而不信——见到达摩,但不相信;至二祖慧可,人们是信而不修——人们相信是有佛陀,但是大家不会去修行;直到三祖僧璨,才是有信有修。而及到了四祖,就开始扩展基地了,四祖,就是:四祖道信。这些禅师带领这些失意者,这些流民,着手建立自己稳定的生活基地。

到了五祖弘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势力遍及全国,足以与所有的国立大寺分庭抗礼。他们有两大特点,第一,他们聚集的人数动辄就成百上千,居处多为自造的茅屋、岩穴、草屋,甚至看不到任何可以崇拜的诸佛偶像。请注意,禅宗这个宗派是不立佛像的,尤其是在其早期,是明确的不立佛像。第二,禅宗的特点是:文化素质很低。早期禅寺的这些信众们文化素质很低,不读经典,不做功课,但以劳作为务,以治疗饥寒为教义。这是因为,他们的大部分组成部分是:生活的失意者、流民、生活无着者。我们经常说,宗教是人类安慰灵魂最后的医药。

这种禅运动,经过安史之乱,社会大动乱之后,在中国南方以特别迅速的速度发展起来,最终发展的规模足以到了让国家不得不承认和不得不保护的另一类寺院经济体制,即:禅林经济,或者说:农禅经济。

这里谈早期的禅宗信徒,文化程度比较低,可以说整个禅宗,只有两本经书,一本是达摩推的《楞伽经》,一本是五祖弘忍推的《金刚经》。达摩向大家说,根本经是《楞伽经》;到了弘忍,又给加了一本经——《金刚经》。

这里加一个弘忍的小故事,将来在禅宗史的课里会特别提到弘忍。弘忍本身是一个私生子,四祖道信在游方的时候路过一个村子。这个村子有一个女生未婚先孕,就像圣母玛利亚一样,但是她始终不说是谁让她受孕的,但她也没有说是因业感受孕,她就把这孩子生下来,当时就受到大家的鄙视,于是她自己也很不好意思,她就把孩子放在竹篮里,扔到水里就飘走了。没想到这个(篮子)水(里)绕了一圈,这个孩子又回来了,于是这个女生就下定决心,无论受多大的苦,也要把他养大。这个孩子几岁的时候,道信正好游方到这个村子,看到了这个小孩儿。当时道信大吃一惊,因为佛陀是有三十二种大人相,而这个小孩儿有多少种大人相呢?二十五种。那就不得了了,普通人能有一种、两种就不得了了,他一个人就有二十五种,已经很逼近佛了,在人里。于是道信就把弘忍带出家了,后来他就成了五祖。这就是《五灯会元》里记载的五祖弘忍的一个小故事。

到了八世纪的中叶,马祖道一在湖南、江西一带提倡农禅结合,影响很大,他的门徒散居于南方山林。大家知道,马祖道一也是禅宗六祖慧能以后的(最著名的和尚)。待会儿将一下禅宗是怎么分支的。因为这里会遇到一个禅宗七祖的公案。

自六祖以后,最著名的和尚是谁呢?马祖道一。但是他并不是嫡传,要知道禅宗初祖、二祖、三祖……一直到了六祖慧能,但是禅宗没有七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慧能首座弟子是青原行思,次席是南岳怀让,从他两分出来到的,就是后来著名的禅宗五家,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其中南岳怀让的门下临济流传时间广,影响力巨大。

但是,正式的法慈是由神会继承的。但神会没有一个好徒弟。临济的祖庭,就是现在石家庄正定县临济寺。而著名的马祖道一,因为他俗家姓马,所以又叫他:马祖道一。道一的师父是:南岳怀让,怀让的师父是:六祖慧能。听懂了吧,慧能的正式的法慈是神会,但是他的二弟子没有接法慈的怀让,却收了一个好徒弟——马祖道一。但是怀让却不是第七祖,所以说,后世很多禅宗的学派,不承认有七祖,只承认禅宗到六祖,第七祖就没了。所以说光有好师父不行,还得有好徒弟。

道一之后,还有更好的徒弟——怀让这一支名人辈出,从怀让到道一,道一又收了一个更好的徒弟——就是百丈怀海。百丈怀海在中国佛教的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呢?就是制定了百丈清规,重整了佛教的清规戒律,成为天下禅宗争相效仿的楷模。

八世纪的上半叶,佛教屡受打击,大寺院和寺院经济已经基本上损失殆尽。而这个时候,山林禅寺,禅林经济却非常完好和繁荣。所以,当政府又恢复平静,整个政治走上轨道,在诸帝需要恢复佛教条件的时候,原来的官办寺院全都没了,那只剩下民办的寺院,所以只能支持民办寺院,于是禅林模式就进一步地扩大,它以自给自足这种特有的经营方式,也渗透到了其他寺院。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