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十月的五字词语,描写十月的词汇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11-28 20:06:31

描写十月的五字词语,描写十月的词汇(1)

【诗旨】周幽王六年(公元前776)出现一次日蚀,这在古代认为是不祥之兆,是天怨人怒、天下将乱的表现。一位忧国忧民的朝臣,写下这首指斥昏君佞臣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指名道姓批判了倒行逆施的皇父等七个执政大臣,表现了诗人疾恶如仇、正直大胆的政治态度。

1. 一章。交代日食发生的时间,以及人民的反应。日食程度严重,因日食而忧暗示将有灾难发生。详述日期干支,以示郑重其事。“日者,君象也。”古人迷信,认为太阳发生日食,白日无光,预示着灾难隐患。

陈子展《诗经析读》:日食天变,是在上者之丑,下民之哀。《孔疏》論日食,袪迷精確。龚自珍云:“日食为凶灾,孰言之?《小雅》之诗人言之。”《毛傳》云:“之交,日月之交会。”《郑笺》云:“周之十月,夏之八月也。八月朔日,日月交会而日食。”月绕地转,地绕日转。当月转至地与日之间,三者近于一条直线,而月掩日,是谓交会,即日食。朱熹《诗集传》:王者修德行政,用贤去奸,能使阳盛足以胜阴,阴衰不能侵阳,则日月之行,虽或当食,而月常避日。故其迟速高下,必有参差,而不正相合,不正相对者,所以当食而不食也。若国无政不用善,使臣子背君父,妾妇乘其夫,小人陵君子,夷狄侵中国,则阴盛阳微,当食必食。虽曰行有常度,而实为非常之变矣。苏氏曰:日食,天变之大者也。然正阳之月,古以忌之。夏之四月为纯阳。故谓之正月。十月纯阴,疑其无阳。故谓之阳月。纯阳而食,阳弱之甚也。纯阴而食,阴壮之甚也。方玉润:史诗书法,《春秋》用之。

shí yuè zhī jiāo

十月之交, 十月刚开头,

shuò yuè xīn mǎo

朔日辛卯, 初一这一天,

rì yǒu shí zhī

日有食之,   又是一次日蚀,

yì kǒng zhī chǒu

亦孔之丑。 这是个大凶兆。

bǐ yuè ér wēi

彼月而微,   上一次是月蚀,

cǐ rì ér wēi

此日而微。 这一次是日蚀。

jīn cǐ xià mín

今此下民,   普天下的百姓,

yì kǒng zhī āi

亦孔之哀。    将要遭殃。

十月:周历十月,即夏历八月。 交:日月交会,指晦朔之间;即晦(月终之日)、朔(月初之日)相交之日。

十月之交,即十月之际,十月之间。 朔日,即初一。朱氏《集传》作朔日。汲古阁毛氏本也作朔日(见阮元校勘记)。按当作朔日。 辛卯:这一天的干支是辛卯。

日有食之:“食”通“蚀”,有日蚀。此句为古代记录日蚀的固定语句,《春秋》出现十余次,这是我国历史上关于日蚀的第一次记载。一说有,通又。据古历学家推算,周幽王六年十月初一日日食。(周历十月,即夏历八月。这次日食发生在公元前七七六年九月六日。)

醜:恶,凶。当时认为日蚀是不好的,所以称丑。 彼月:指往日,此前曾有月食发生。

微:月无光,幽昧不明,指月食而导致的月光昏暗,即月蚀。 孔:甚。

哀:悲愁。古人认为日食、月食为凶灾之象,所以为之哀伤。2- 二章。言日月失其常度,是由于天下失政之兆,凶亡之象已现。天变而人不以为意,尤其可怕。“四国无政,不用其良”,落笔的重点随之转向政治统治,抒发诗人对政治日弊、百姓日苦的悲痛与忧虑,过渡自然,论理谨严。朱熹:凡日月之食,皆有常度矣。而以为不用其行者,月不避日,失其道也。然其所以然者,则以四国无政,不用善人故也。如此则日月之食皆非常矣。而以月食为其常,日食为不臧者,阴亢阳而不胜,犹可言也。阴胜阳而揜之,不可言也。故春秋,日食必书,而月食则无纪焉。方玉润:天变于上,小人不知自警,反以为常,无忌惮之心如见。

rì yuè gào xiōng

日月告凶, 日侵月蚀,预示凶兆,

bú yòng qí háng

不用其行。 不遵循正常轨道。

sì guó wú zhèng

四国无政,   天下大乱,国无善政,

bú yòng qí liáng

不用其良。    究其原因,只因贤良不得重用。

bǐ yuè ér shí

彼月而食,   上次的月蚀,

zé wéi qí cháng

则维其常,   还可视作平常。

cǐ rì ér shí

此日而食,   这次出现日蚀,

yú hé bù zāng

于何不臧。    太不吉祥。

告凶:预告凶险、灭亡的征兆。时人迷信日蚀是天告凶象。 用:遵循。 行(háng):轨道,规律,法则。此句言日月没有遵循常轨运行。朱熹《诗集传》:“不用其行者,月不避日,失其道也。”

四国:国之四方,亦即全国,泛指天下。 无政,没有善政。 良:贤良。 彼:指往日。

常:正常。朱熹《诗集传》:“以月食为其常、日食为不臧者,阴亢阳而不胜,犹可言也,阴胜阳而掩之,不可言也。故《春秋》日食必书,而月食则无纪焉,亦以此尔。”高亨:此二句意思是上次月食还算是常事。 于何:如何。一说多么。

臧:善,好。方玉润《诗经原始》解释“彼月而食”四句说:“小人不知畏天,故借日曰:‘彼月而食,固其常矣;此日而食,又于何不臧之有乎?’盖不欲以天变自加修省耳。高亨:此二句言:这次日食却是多么不吉利啊!

3- 三章。言大雷电,川溢山崩等大灾害发出警示,而为政者不知警戒。陈奂云:“《刘向传》云:天变现于上,地变动于下,水泉沸腾,山谷易处。刘子政以此诗上二章为天变,此章为地变。” 陈子展:幽王二年当是公元前七八〇年,陝陕西曾发生一次大地震,河流堵塞,地裂山崩,山岭或变为谷地,深谷或成为高陵。盖此诗人于前二章哀今之天变,于此一章追哀前数年之地变邪?抑今兹仍见此地变耶?李山《诗经析读》:天变之后,又言地灾。哀叹当今之人在如此天地剧变面前不知戒惧。不仅日月“告凶”,还有陵谷灾变。仍不知惩戒,昏愦至极。姚际恒评:写得直是怕人。朱熹:言非但日食而已。十月而雷电,山崩水溢。亦灾异之甚者。是宜恐惧修省,改纪其政。而幽王曾莫之惩也。董氏曰: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异,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此见天心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方玉润:地变于下,却不知惩,尤可恨。

yè yè zhèn diàn

烨烨震电, 电光闪闪雷声隆隆,

bù níng bú lìng

不宁不令,   天现动荡不安宁。

bǎi chuān fèi téng

百川沸腾,   百川沸腾,激荡如沸水,

shān zhǒng cù bēng

山冢崒崩; 山崚猝然碎崩;

gāo àn wéi gǔ

高岸为谷,   高山坍塌为深谷,

shēn gǔ wéi líng

深谷为陵。    峡谷隆起为丘陵。

āi jīn zhī rén

哀今之人,   可叹那些当权者,

hú cǎn mò chéng

胡憯莫惩? 为何不引起警戒?

烨烨(yè yè):声光之盛,即电闪雷鸣而光闪烁貌。 震电:雷电。 宁:安。

令:善、好。 “宁、令”皆指安宁。 沸腾:河水泛滥。 冢:山顶曰冢。

崒(zú)崩:破碎崩塌。马瑞辰《通释》:“崒崩二字当连读,与上‘沸腾’相对成文,即碎崩之假借,《广雅》碎、崩并训为坏,是也。” 一说“崒”通“碎”,崩坏。一说崪,借为猝,即突然之意。皆通。高亨:《国语·周语》:“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韦注:“三川,泾、渭、洛也。”此二句正写此事。 岸,山崖。

陵,即岭。此二句言:高崖变成深谷,深谷变成大岭。 “高岸”两句:雷电暴雨导致山洪暴发及山体滑坡,致使山谷发生位移。《毛传》:“言易位也。” 胡憯(cǎn):怎么。

一说憯莫:不曾。 高亨:憯即曾,乃。此句言:为何不引起警惕! 莫惩:不制止。

4- 四章。言艳妻煽宠,奸佞用事,七位权贵沆瀣一气,甚是嚣张。与上章“胡憯莫惩”相呼应。而皇父为之魁首。姚际恒:“末五字句别收,妙。”言先极述灾变之剧,再出致变祸首,可谓深于笔法。朱熹:美色曰艳。艳妻,即褒姒也。方处,方居其所,未变徙也。言所以致变异者,由小人用事于外,而嬖妾蛊惑王心于内,以为之主故也。

huáng fǔ qīng shì

皇父卿士,   六卿之首是皇父

pān wéi sī tú

番维司徒,   番氏做了大司徒。

jiā bó wéi zǎi

家伯维宰,   家伯是个大总管,

zhòng yǔn shàn fū

仲允膳夫,   仲允担任的是御厨。

zōu zǐ nèi shǐ

棸子内史,   棸子内史,执掌文书,

jué wéi qū mǎ

蹶维趣马,   总管军马的是蹶父

jǔ wéi shī shì

楀维师氏, 还有楀氏掌监察,

yàn qī shān fāng chù

艳妻煽方处。 他们啊,与美艳皇后很是热乎。

皇父:人名。西周后期贵族,后期器有“函皇父”鼎、簋诸器,又《大雅·江汉》有“大师皇父”句,可知西周晚期皇父为显赫家族。另外,郑国也有皇氏,如皇武子、皇戍,分别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成公二年。也有人认为是周幽王时的卿士。

卿士:官名,总管王朝政事,辅政大臣称卿士,乃百官之长,类似《周礼》的冢宰与后代的丞相。《左传·隐公三年》:“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又据《作册夨令方尊》等铭文,西周朝廷设卿士寮、太史寮两大机构,卿士为卿士寮长官,权位极重。

士,官名,总管王朝的政事, 番:姓氏,金文有《番生簋》记载番生权位极高,此诗之番,可能是番生后代。

司徒:六卿之一,掌管土地人口。据文献,司徒掌土地图册、人民之数。据诗义,司徒与下文“宰”皆卿士,乃皇父的下属。 家伯:人名,周幽王的宠臣。高亨:疑即《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中的家父。

宰:官名,冢宰,六卿之一,管理王室事务的官员,属于王身边的人。《郑笺》:“掌建邦之六典。”这应该是后来的权位,西周还不如此。 仲允:人名。李峰《西周的灭亡》:可能是仲山甫的后代。

膳夫:官名,掌管周王饮食。金文显示,西周中晚期后,膳夫一职的权位变得很重要。《郑笺》:“上士也,掌王之饮食膳羞。”郑玄所说为此官本职。 棸(zōu)子:姓棸的人。

内史:西周王室系统的官员,掌管周王的法令和对诸侯封赏策命的官,负责起草政令,是王身边机要人员。《郑笺》:“中大夫也,掌爵禄废置、*生予夺之法。”郑玄所说,据《周礼》,不知西周是否如此。

蹶:人名。又有名蹶父的,即《大雅·韩奕》中的蹶父。

趣马:掌马政的官员。始见于商代甲骨文,西周此官又见于《尚书·立政》《周礼·夏官·司马》及金文如《师兑簋》等,地位高低不同。诗篇所说,应为级别高的趣马。 楀(jǔ):姓氏。

师氏:军事官员,兼管贵族子弟教育。此职屡见于金文,如《令鼎》《永盂》《师遽簋盖》等,亦见于《尚书·牧誓》《周礼·大司徒》等文献。《周礼》地官大司徒的属官有师氏,主管教导国王和贵族的子弟。

“艳妻”句:“艳”为“阎’之假借,读作‘焰’;’妻’当读作“齐”。齐,皆也。高亨:艳妻,指幽王的宠妃褒姒。此句指褒姒处于幽王左右,枕边风吹动幽王干坏事。一说:言褒姒是如火般炽盛的红人,处于幽王的左右。

处,应读作炽。此句意即:气焰都很煽炽。据于省吾《新证》。最后一句概括前面所举七人,言其擅权,气焰很盛。旧说艳妻指褒姒,考诸诗篇年代,不确。 煽(shàn):炽热。 方处:并处,指上述七人勾结一起,把持国政。

5- 五章。紧承上章,言皇父兴土木,夺民时,而农田荒芜。进一步揭露皇父的恶行。皇父筑采邑,毁屋废田。末二句尖冷风隽,宛然贪酷人面目声口。《郑笺》:“此皇父所筑邑、人之怨辞”是也。陈子展:礼,为西周奴隶制以及奴隶主阶级的意识形态之总称。其中包括奴隶制上层建筑中之分封制、等級制、世袭制三种制度。春秋末期,奴隶起义风起云涌,从根本上动摇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新兴地主阶级对奴隶主阶级展开激烈争夺斗争,出现礼崩乐坏的形势。此章即反映其时奴隶要求解放的愿望。此处“彻墙”“田汙”云云,实与下文“作都于向”有关。朱熹《诗集传》:言皇父不自以为不时,欲动我以徙,而与我谋。乃遽彻我墙屋,使我田不获治,卑者污而高者莱。又曰:非我戕汝,乃下供上役之常礼耳。

yì cǐ huáng fǔ

抑此皇父,   噫!这个皇父,

qǐ yuē bù shí

岂曰不时?    难道说他役使劳力不顾农时?

hú wéi wǒ zuò

胡为我作,  凭啥让我服劳役,

bù jí wǒ móu

不即我谋?    也不来和我商议?

chè wǒ qiáng wū

彻我墙屋,   我的墙屋被拆毁,

tián zú wū lái

田卒汙莱。 我的良田日渐荒芜。

yuē yú bù qiāng

曰予不戕,   居然打着官腔说:不是我要伤害你,

lǐ zé rán yǐ

礼则然矣。    照章办理,本该如此。

抑:通“噫”,发语词。 不时:不按时,此处“时”主要指农时。一说时即是。此句是反语,讥讽皇父为自己考虑很正确。高亨:时,善也。此句言:难道皇父不是好人? 作:举动。 高亨:作,借为诈,欺也,或借为迮,逼迫。

谋:商量。钱澄之《田间诗学》引彭执中语曰:“三代之君每有兴作,谋及庶民,如盘庚之迁殷,必登进其民而告之。”本章下言“礼则然矣”即据此而言。 彻:通撤,拆毁、拆除。 卒:尽。

汙莱:荒废,荒芜。高亨:此句意思是我的田地都荒芜成池淖和荒野了。皇父曾侵夺作者的田宅。

戕:善,正确。戕、臧古通。于省吾《新证》:“按‘戕’,汉石经及王肃本并作‘臧’。”一说戕“意”即“残害”。

礼:礼法,道理。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谓礼、理双声,义故可通。句意为:你皇父说我不对,可道理却明摆着如此。一说,此句也是模拟皇父之言:“谁说我不对?礼法是这样规定的,照章办理就该如此”

6- 六章。言权臣皇父不仅擅权,而且营私,不顾周室,自筑私邑于向,聚敛财富而往。王政不仅混乱,而且孤危。陈子展:襄公十一年,诸侯伐郑師于向。杜注:向城在长社东北。王先谦云:皇父所邑,当为尉氏之向。孙鑛《批评诗经》:“此章语最醒峭。朱熹:言皇父自以为圣,而作都则不求贤,而但取富人以为卿。又自强留一人以卫天子,但有车马者,则悉与倶往,不忠于上,而但知贪利以自私也。方玉润:四五六三章,小人用事于外,嬖妾固宠于内,此乃致变之由。

huáng fǔ kǒng sheng

皇父孔圣, 皇父大人很是圣明,

zuò dōu yú xiàng

作都于向。    要在向邑筑都城。

zé sān yǒu shì

择三有事, 提拔人才首选三卿,

dǎn hóu duō cáng

亶侯多藏。   这些人,囤中积粮数不清。

bú yìn yí yì lǎo

不慭遗一老, 不愿遗留一位老臣,

bǐ shǒu wǒ wáng

俾守我王。    辅助我王,守卫宫廷。

zé yǒu jū mǎ

择有车马,   选调富户人家的车马,

yǐ jū cú xiàng

以居徂向。    将他们的财物,移至向城。

孔圣:很聪明,很圣明。讥刺语。

向:地名。周之东都畿内有两个向:其一在今开封西南尉氏县境内,距东都雒邑(今洛阳)两百多公里;另一向在雒邑正北约数十公里处,约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南,此向周初为苏子封邑。皇父作都,从诗中看当系强占。权臣建巢不应距都城太远,所以此诗之向,当系在今济源市内者。王先谦认为是今河南济源县南向城。

三有事:三有司,即司徒、司空(工)、司马,为卿士寮下属官员。

亶:《说文》:“亶,多谷也,从㐭(廩),旦声。”高亨:亶与篅本一字。《说文》:“篅,判竹圜以盛谷也。”《仓颉篇》:“篅,圜仓也。”篅即今语囤,用竹或木做的圆米仓。一说:实在,确实。 侯:维,语助词。

藏:臧,好。阮元《揅经室集》:“《说文》惟有臧字,故《汉书》收藏之藏皆作臧。此多臧,言三事之谋多臧耳。”在此亦为反语。一说,藏即家财丰厚。 高亨:亶侯多藏,言囤中藏米很多。皇父所选的三个有司,只是卖官受贿,囤积粮米。

慭(yìn):情愿,宁愿。陈奂《传疏》:“《说文》:‘宁,愿词也。'‘甯,所愿也。’慭、宁、甯声转相通。”此句是说,皇父连一个老臣都不留给周王。 守,犹保也。此二句言:皇父不愿留下我这个老人来辅保周王。

徂:往。句意:“择民之富有车马者以往居于向也。”(《郑笺》)如此,权臣不仅霸占土地,还抢夺人民。高亨:皇父因镐京不安,所以把财物都迁到向邑。 “以居”句:以徂居向的倒装。 居,犹储也,指储蓄的财物。

7- 七章。言己受劳而被谗。皇父等大权在握,却不恤国政。反之,勤劳王事,尽忠国事者不仅劳累,还无辜被谗。下民以下,对现实之乱有所反思。《毛传》所谓“亲属之臣,心不能已”者,是邪?朱熹:言黾勉从皇父之役,未尝敢告劳也。尚且无罪而遭谗。然下民之孼,非天之所为也。噂噂沓沓,多言以相说,而背则相憎,专力为此者,皆由谗口之人耳。方玉润:至此乃言己之受劳而被谗。

mǐn miǎn cóng shì

黽勉从事,   我勉力做事,

bù gǎn gào láo

不敢告劳。   不敢诉说劳苦。

wú zuì wú gū

无罪无辜,   我无罪无过,

chán kǒu áo áo

谗口嚣嚣。    谗言却无尽无休。

xià mín zhī niè

下民之孽, 小民的灾难,

fěi jiàng zì tiān

匪降自天。    并非从天而降。

zǔn tà bèi zēng

噂沓背憎, 当面谈笑,背地里捣鬼,

zhí jìng yóu rén

职竞由人。 如今这些个灾祸,罪孽来自于人。

黾勉:努力。参《邶风·谷风》“黾勉同心”句。 嚣嚣:众口谗毁貌。 孽:妖也,灾也。

噂(zǔn)沓:聚合在一起则同声相应,议论纷纭。《毛传》:“噂犹噂噂,沓犹沓沓。”噂,《说文》:“聚语也。”

沓,《楚辞·天问》“天何所沓”,王逸注:“合也。”一说沓:语多貌。

背憎:一旦离开,则后互相憎恨。马瑞辰《通释》引朱彬说:“言小人之情,聚则相合,背即相憎。”

职竞:只因。此句上接“匪降自天”,是说现在的罪孽不是上天要降给世人的,实在只是由于人相互谗害,惹恼了上天。

8- 八章。自言独自忧劳,而安命尽职作结,表孤臣忠贞之心。收结处,归于深厚。钟惺云:“末二语善于自处,省了许多怨气。”孙鑛云:“人我相较间,说得顿挫有逸态。”朱熹:当是之时,天下病矣。而独忧我里之甚病。且以为四方皆有余,而我独忧。众人皆得逸豫,而我独劳者,以皇父病之,而被祸尤甚故也。然此乃天命之不均。吾岂敢不安于所遇,而必效我友之自逸哉。方玉润:乡里受害,以自安所遇收作。

yōu yōu wǒ lǐ

悠悠我里, 我苦闷烦恼,忧思难消,

yì kǒng zhī mèi

亦孔之痗。 好似大病不得抛。

sì fāng yǒu xiàn

四方有羡, 天下之人皆往好处想,

wǒ dú jū yōu

我独居忧。   独我在家,枯坐愁城。

mín mò bú yì

民莫不逸,   百姓无不想安逸,

wǒ dú bù gǎn xiū

我独不敢休。   独我劳碌,不敢片刻停留。

tiān mìng bú chè

天命不彻, 天命无常难以预测,

wǒ bù gǎn xiào wǒ yǒu zì yì

我不敢傚我友自逸。  不敢仿效同僚自图安逸。

里:“悝”之假借,忧愁,忧伤。《韩诗》“里”作“”。《尔雅·释诂》:“[插图],病也。”马瑞辰《通释》:“此诗‘亦孔之痗’始言病,则上句‘悠悠我里’,里当训忧。”一说,里为故里,是表思念家乡之语。 痗(mèi):忧病。《毛传》:“病也。”

羡:欣喜。马瑞辰《通释》:“《文选》李《注》引《韩诗》薛君《章句》曰:‘羡,愿也。'《说文》:‘羡,贪欲也。'……愿羡有欣喜之义。……训羡为愿,正与忧相对成文。”一说,丰足、富余。 “四方有羡”翻译版本较多。有说“四方之人无不富裕”,有说“四方之人有富余”;夏传才《诗经讲座》译为“四周人向好处想”。

居:处。高亨:居忧,在家忧闷。此二句言:四方大有余地,我独坐在家里发愁。 逸:安闲。

彻:终,彻底,即不再像原来那样保佑周人了。高亨:此句言天命无、没有规律。 傚:效。 友:同僚。

描写十月的五字词语,描写十月的词汇(2)

【赏析】

《十月之交》是借天现异象来抨击周幽王时期,奸佞权贵乱政的政治抒情诗,怨刺诗。诗歌从自然现象着笔,揭露政治上的黑暗,将日月星象的天昏地暗、山川倾覆的灾异与人世的政治状态联系起来,预言人间即将有灾难发生,表现诗人对权贵祸国的深深忧虑,让人体会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情怀,开屈原《离*》所言“伏清白以死直”先河。。

这首诗是中国关于日食最早最可靠的记载。诗作有着很强的纪实性,不仅记录时日准确、事件具体,并且直刺了一批尸位素餐的执政官吏,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诗中把日食、地震与小人当政联系起来,正是天人感应哲学思想的早期反映。诗先言日变于上,次言地变于下,再言人变于中,造成了一种天怒人怨的气氛。结尾言自己的“忧劳”,既表现了对扰乱这个世界平静的权臣的愤怒,突出了自己的一片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整篇诗实情实写,是一首政治纪实抒情诗。诗歌第四章把狼狈为奸的朝臣姓名、职务逐个点出,矛头直指幽王艳妻褒姒,其实是指幽王,诗人把自己置于这奸佞权贵的对立面,虽不顾自身安危,却依然无可奈何;在这份无可奈何中,诗人忧虑、伤心、愤怒、努力~~ 不难窥见中国古代正直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

描写十月的五字词语,描写十月的词汇(3)

【诗作年代】

关于诗作年代,历来一直争论不休。《毛诗序》以为是幽王时期。据天文学家陈遵妫的研究《从十二月十四日日环食谈起》(光明日报1955年),周幽王六年(公元前776年)十月辛卯,曾发生过日食,与诗中所言正相合。幽王二年,陕西境内发生过一次大地震,也与诗中所言相合。另外,《汉书·古今人表》列诗中所提到的人物如皇父、家伯于幽王之世,从文献方面也得到证明。据此,则诗产生于幽王时当无可疑。然而,《郑笺》却以为是厉王时期:“《十月之交》当为刺厉王。作《诂训传》时移其篇第,因改之耳。《节南山》刺师尹不平,乱靡有定。《十月之交》则讥皇父擅恣,日月告凶。《正月》恶褒姒灭周,此篇疾艳妻煽方处。又幽王时司徒乃郑桓公友,非此篇之所云番也,是以知然。”其实,在汉代此诗创作年代就有厉王、幽王两种说法。至晚清、近代,主张幽王说的学者,以诗中所记日食为证,他们认为即前代天文历算家如唐·僧一行、元·郭守敬等所推定的周幽王六年十月那一次(阮元《揅经室集·十月之交四篇属幽王说》)。近代学者王国维则以厉王时青铜器《函皇父敦》所记人物,断为厉王时期作品。紫金山天文台张培瑜先生曾发表《中国早期的日食记录和公元前十四至公元前十一世纪日食表》,认为幽王六年即前776年9月6日的日食,是一次日偏食,中原周都地带根本看不到。据此,有学者将诗作年代定于东周平王三十六年,因为该年(公元前735年)夏历十月的辛卯日(阳历11月30日),发生过一次日食现象,中原地区到处可见(赵光贤《〈诗十月之交〉作于平王时代说》)。

李山先生《诗经析读》解读此诗是东周厉王时期的作品。与幽王时期作品相比较,不少内容也需要重新理解。与《正月》、《雨无正》相比,没有“宗周既灭”“靡所止戾”云云的内容。现在看来这是因为作诗时距西周灭亡已数十年之久,王朝东迁也已久。时过境迁,朝廷又有了新的问题与矛盾。再如诗中皇父“作都于向”的地点问题,前代学者有认为向在今开封西南尉氏县境内。现在看来当是距雒邑正北几十公里处的向。从诗歌所反映的内容看,皇父是位弄权的人,发展私人势力,不会距都城太远,太远则会失去对权力的控制。还有,“艳妻煽方处”一句,过去的解释或把艳妻解释为“褒姒”,或解“艳”为“剡”或“阎”,系周厉王之妻妾,现在看来也都是望文生义的。诗篇的创作是以日蚀发生为契机的,是以天变来警示现实,矛头所指即以皇父为首的七位权贵。如此,诗篇首先表现的是一个思想史的事实:西周、东周之际,人们对天命、天道,还没有失去信仰,还是人们对抗现实黑暗的思想武器。《孔子诗论》第8简对此诗的评论也说:“《十月》善諀言。”“諀言”即“辟言”之“辟”,读如《大雅·荡》之“天命多辟”之“辟”,是说诗人善于用日食、月食的天变现象,痛斥皇父等奸邪之臣。言天变而称之为“辟言”, “辟言”之义实即“变言”,古人认为自然的灾变,正系上天以诡谲的方式向人世谴告。这一点至西周崩溃时也没有改变。另外一个重要之点,即此诗揭示了东周之初王朝某些社会现实:其一,是权贵营造自己的小天地,而对周王置之不顾;其二,与上述相伴,是东迁权贵家族对土地人民的侵占掠抢;其三,诗篇的抒情主体,是不忍抛弃王室而“自逸”的臣子,然而“我友自逸”的现象在当时却更为普遍。东周初期载籍阙如,赖有此诗及其他几首《小雅》篇章的控诉,人们可以对这段历史有更多了解,是此等诗篇的文献价值。看来平王东迁并未给王朝带来任何振兴的迹象,王朝内部还出现了权臣欺主、人心涣散的新问题。王室连近臣都无法驾驭,诸侯霸主的崛起也就指日可待了。孤危忠臣的哀号中,展现的是毫无希望的王政残局。可备一说。

【名家导读】

1. 这诗虽然没有正面的攻击礼法,而实际是对礼法的愤恨。——张西堂

2. 与屈原在《离*》中突破“怨而不怒”的传统,斥责乱国群小一样,这首《十月之交》也在《诗经》“温柔敦厚”的整体风格中别树一帜,它直接点名道姓地斥责那一帮祸国殃民的奸臣。——鲍鹏山

3. 这首诗作于周幽王六年,当是周王朝一个大官所作,讽刺掌权贵族乱政殃民,遇到日食、地震、山崩、河沸等巨大灾异,也不知警惕,并慨叹自己的无辜遭受迫害。——高亨

4. 小序谓“大夫刺幽王”,实刺皇父也。朱郁仪曰:向在东都,桓王与郑人苏忿生之田,向、盟、州、陉是也;去西都千里而遥。皇父恃宠请城,规避戎祸,土木繁兴,徙世家巨族以实之。人情怀土重迁,伤其独见搜括,故赋是诗。此说得之。愚按,皇父都向,即平王东迁之兆也,可感也夫!——姚际恒

5. 这一首诗讽刺幽王无道,以致灾异频生,人民受难,并慨叹自己无辜遭到迫害。作者可能是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人物,但职卑官微,参加皇父建都于向的劳役,所以诗中充满了对皇父的憎恨,对劳苦人民的同情。本诗反映了西周末年的政治情况与自然灾异,可作中国古代史与天文学史的资料来读。_——程俊英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