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桢,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在诸七子中,他是第一个以诗见称,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与曹植并称为“曹刘”。
刘桢的诗风具有风格劲挺,不重雕饰,言简意明,直抒胸臆,豪迈悲壮的特点,这与建安时代,天下离乱、前途暗淡以及诗人自身的个性有关,也是建安时代的诗人较明显的特征,被历代诗词著作所推崇。
钟嵘《诗品》评价刘桢曰:“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文心雕龙》称赞刘诗“情高以会采”。对刘桢诗中流露出的魏晋风骨、文人高逸之气予以高度肯定。
后世的诗人也有不少受到他的影响,比如左思、谢灵运、刘琨、陶渊明等,在南朝时代,也有一批诗人模拟刘桢诗歌题材内容,这一诗风得到继承和发展。
在刘桢流传于世的作品中,《赠从弟》诗三首尤为著名,这三首诗均采用比兴手法,以萍藻、松柏、凤凰比兴言志,是其“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风格的最好体现,深得文坛赞誉,尤其是《赠从弟》第二首,以松柏为喻,勉励堂弟坚贞自守,勿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成为励志豪迈、不屈不挠的典范之作。全诗如下:
赠从弟 [魏晋]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全诗由表及里,寓意高远,以松树为中心,通过与风声、冰霜、严寒的比较,反复歌咏,用词简单朴素,风骨雄健,气势宏伟。
这首诗除了极高的文学价值外,也是诗人自己品格的体现。
根据《世说新语》记载,刘桢与曹丕过往甚密,经常诗酒唱酬,交往不拘形迹。有一次曹丕宴请诸位,酒酣耳热之际,请出自己夫人甄夫人出拜,坐中诸人皆匍匐于地,而刘桢不拘礼法,平视不避,因而被曹操治罪,罚作苦力,在京洛之西石料厂磨石料。
之后,魏王曹操到石料厂察看,众官吏与苦力者均匍匐在地劳作,不敢仰视,唯有刘桢未跪,照常劳作。曹操大怒走到刘桢面前,刘桢放下锤子,正言道:“魏王雄才天下皆知,刘桢身为苦力,何敢蔑视尊王。但在魏王府数年,常闻魏王教诲,做事当竭尽力,事成则王自喜,事败则王亦辱,桢现为苦力,专研石料,研石是对魏王的敬忠,所以桢不敢辍手中活。”
曹操刁难他,就问:“石若何? ”
刘桢答:石“出自荆山悬崖之巅,外有五色之章,内含卞氏之珍。磨之不加莹,雕之不增文,禀气坚贞受之自然,顾其理,枉屈纡绕而不得申。”就是说,这块石头,它来自悬崖峭壁,外面看五彩花纹,内里和氏宝玉,无论怎么打磨,无论承受多大的磨难,都不能改变它的本来秉性。
这段话与《赠从弟》中“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可谓异曲同工,互相映照,表达了刘桢坚守本性、不屈服于强势,始终保持自己内心纯粹的凛然正气的思想,对我们理解刘桢的文学作品和人物性格有较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