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里,我感受到的是,这是引导而不是教导,不是直接给孩子答案,而是启发思考、观察, 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点燃孩子的动力。
曾经看过一个《中国青少年事务工作社会工作者研究报告》,给出的指导意见也是如此。引导不是教导,也不是说教。在沟通中循循善诱,逐渐使青少年以自我认知明晰事实,由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得出结论。
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孩子就有自发前进的动力。
肯定孩子的表现,给出具体建议,而不是否定和讲道理即使奥斯汀开始画得不好看,老师也一直在肯定孩子。
比如第一张画,只是一个简单的轮廓,老师说“并不差,也很像蝴蝶”。
但并不是肯定就结束了,还希望奥斯汀画得更好。他不是说“认真观察,重新画一张”,而是咨询了很多孩子的建议, 给他具体的指导意见,让奥斯汀知道下一步怎么做。
比如,翅膀的形状画得更尖一些,翅膀的角度画得更长一些,类似三角形。
给出这样具体的建议,再画的时候就知道应该画出什么样子,孩子就感觉没有难度。
我们可能很吝啬表扬孩子,担心他会骄傲,不再有新的追求。我们往往会打击孩子,说孩子做的不好,让孩子重新来过。
其实孩子是很希望被肯定的,别人的肯定会让孩子获得胜任感,知道自己有能力做事。
肯定之后,再告诉孩子具体怎么改进,孩子就会非常乐于接受意见。因为他知道按照大家的意见去做,还会获得肯定,大脑中的多巴胺被刺激分泌得更多,就更喜欢继续。
老师希望奥斯汀画出一张标准的虎凤蝶图画,但是没有要求他一步到位,而是允许他一步步完成。
画完第一张以后,老师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询问他“是否可以给他一些意见,继续画第二张、第三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