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衣冠大国,“头”等大事自然容不得半点儿马虎,早在商周时期,我们就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冠服制度。
有很多成语都和帽子相关,并且最开始都是褒义词,比如:“褒衣危冠”、“衣冠楚楚”、“冠冕堂皇”、“弹冠相庆”等成语中,因此可以看出帽子对于我国古人的重要性。
为什么古代“冠”对于人们如此重要呢?
在古代,冠是一种首服,通常代指礼冠,古代男子成年后,士人加冠,庶人裹头巾,戴冠者根据等级、身份的不同佩戴不同形式的冠。古代男子20岁举行冠礼以后,就代表是一个“社会人”了,言行举止都要符合封建道德的要求。
一、不同身份的冠不同
1.身份贵重的人用什么?
我国最重要的冠式叫冕冠,又叫“旒冕”,是帝王、公卿大夫参加祭祀活动戴的帽子,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中就有“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描述。从周代开始使用,一直到明代才被废除,庄重、尊贵无比,成语“冠冕堂皇”就是从这里演化来的。
秦汉皇帝冠冕
皇帝头戴朝天冠、文官佩戴的是“贤冠”,武将佩戴的是“武冠”。古代妇女也有自己的冠饰,最贵重的就是“凤冠”了,是古代身份比较高的命妇祭祀时候用的。当年明定陵就出土了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冠”,做工精美惊艳了全国,被收入到国家博物馆作为禁止出境的文物。
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
2.一般人用什么?
古代儒生是用巾来裹头的,女性用的称巾帼,男性用的叫帕头。
秦汉以前,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不能戴冠才选择束巾,一直到汉代黄巾起义后,巾才开始被贵族阶级所接受,汉末文人雅士都认为戴巾是一件雅事。
苏轼的诗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相传诸葛亮、周瑜都是作这般打扮,这个成语就变成了学识渊博、临危不乱、风流潇洒的代名词。
像苏东坡当年喜欢戴的帽子,被称为“东坡巾”,外观文雅倜傥,一看就是读书人的气质,一直流传到明代。
二、不同朝代的冠不同
1.唐代幞头
相信看过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都会觉得其中的帽子很特殊,其实仔细看看并不是帽子,而是一块包头巾,我们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所有人的发型都是批量生产的吗?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原来唐代的这种帽子称为幞头,是一种用黑色纱罗制成的软胎帽。相传最开始诞生在北齐,最初使用纱罗来做,后来因为它软趴趴的不够挺括,就用藤草、皮革等在幞头内衬,保证裹出固定的幞头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