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振东
青海油田,位于青海境之西,昆仑山之侧,辽阔的八百里瀚海之中,这里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油田。
这里没有繁华都市的喧闹,有的只是一望无际的盐碱沙滩。看不到四季分明,看不到花谢花开绿树成荫,唯一能看到的是一群朝气勃发的红衣石油工人。
数次前往青海油田的采访中,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一代代油田人扎根荒漠的坚韧不拔和奉献精神。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油田人坚强且坚定守住了这汩汩清泉般喷涌的石油。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在柴达木盆地寻找、开发石油天然气的步伐从未停止。但石油工人长期驻守高原戈壁,不仅身体消耗大,还要忍受与亲人离别,体会别样的亲情、爱情。
采访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对70后亲兄弟——熊海明、熊海林,兄弟俩作为油二代同属青海油田采油四厂,两人的工作地点直线距离仅80公里左右,却一年到头见不上一面。
原因无他,去过采油四厂的人都懂,这个厂点多线长面积广,遍布靠天通行的沟壑、高低悬殊的山梁、一望无际的戈壁,由于人迹罕至,手机信号覆盖较弱,兄弟俩难得打一通电话经常也是断断续续。
兄弟俩一个是采油工一个是外输管道中间站的看护,每天的工作只有风沙与寂寞相伴,他们却享受其中,乐此不疲。
在青海油田,这是许多像熊海明、熊海林兄弟这样的事迹让记者重新定义了“坚守”二字的含义,面对让人生畏的艰苦条件,坚守的石油工人不仅对恶劣环境毫不屈服,竟把荒漠戈壁变成了油气资源的“聚宝盆”。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不管是在采访中遇见的70、80还是90后,他们给出的回答既朴实又真诚——“既然这是我的工作,不干则已,干了就要干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如今,沐浴在党的二十大光辉下,成长起来的“油N代”“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成为他们忘我拼搏奉献的真实写照,风沙可以蹂躏他们的身躯,却无法击退他们奋斗的意志,他们像一个个战士,勇往直前,奋力拼搏,在新时代能源强国的赶考路上乘风破浪。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