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说明:为了便于更多的读者阅读,我将采用“聊天模式”进行写作,希望大家能够接受。另外,插图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很多人觉得自己的人生很迷茫,不知道究竟该如何去度过?也搞不清楚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想要“更好的自己”却不知如何用力?健身、读书、旅行、日光浴、等等等等…… 这些我们所谓的“修身养性”到了最后,要么停留在表面,要么半途而废。今天,我写这篇文章,如果能带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我将不胜荣幸。
广:
从“佛教”角度来讲,我个人相信“轮回”一说,虽然我不是佛教徒。
广:
所以,我非常赞同稻盛和夫说过的那句关于“人生终极意义”的话。
广:
他说,人生的意义,就是为了让自己在死的时候,灵魂比来的时候更加纯粹一些。
广:
他的原话是这样的:“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目的在哪里?对于这个人生最基本的问题,我认为必须从正面回答。我的答案是:提升心性,磨炼灵魂。”
“我之所以来到世上,是为了在死的时候,灵魂比生的时候更纯洁一点,或者说,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
广:
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首先要“发现自我”,这个“自我”就是那个隐藏在肉身之内的那个“真我”。
广:
这么讲,似乎有点“玄”,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真的想要让自己有所提高、有真正的内涵,就必须得要发现这个“自我”,并且为了完善这个“自我”而不断的修炼自己。
广:
这个“自我”,并不是自私的自我以为,而是那种天地之间的本源状态。我姑且也用“道”来称呼它吧。
广:
道、神、佛……这几样我觉得都是“自我”
广:
儒家《中庸》不是也讲“至诚如神”嘛
广:
我们从一出生开始,就在这个“自我”的外面,重新裹上一层又一层的“保护层”,这就是我所说的“茧”。那时,我们认为这是人生“学习”的过程。
广:
这些东西,看似保护了我们、帮助了我们,其实也在一点一点的束缚着我们。这大概就是“作茧自缚”的过程吧!
广:
这或许也就是道家老子所讲的,我们修行的最后为什么要“复归于婴儿”的原因吧?因为婴儿的状态老子认为是最符合“道”的。引用《道德经》中的原话就是:“如婴儿之未孩”
广:
成年人复归于婴儿,也就是“去欲”的一个过程,当然,这不是指身体上的,而是指内心深处的东西,我们姑且用儒家的“仁”来表述吧。
广:
所谓的“去欲”,其实就是除掉裹在我们“本我”外面一层层的“茧”。
广:
当然,这是纯粹从“修心”角度来谈这个话题,有人会说,那我们还怎么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呢?
广:
我觉得不矛盾,并不是讲这样去修身就会变的没饭吃、没地住。
广:
哪怕生活没有别人的那么奢华,但我们最终得到的却是他们所无法企及的。当然,他们也看不到你究竟得到了什么,只有你自己知道。因为他们的眼睛是发现不了这种东西的。
广:
我经常说,同一个地球,同一个世界,不同的人看到的却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
广:
世界不因别人而改变,能改变世界的,只有我们自己。
广:
西方不是流行一句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广:
我觉得他们的这句话,跟我们讲的很相似。我举个例子:
广:
我们几个人一起去某一个展厅看画展,如果我对绘画艺术懂的多一些,从画作当中,我就能体会作者的心情、用意,看到的就不仅仅只是墨水画在宣纸上的痕迹。而如果同去参观的,他们不是很了解绘画,他们看到的或许就只是一幅风景画或者人物画,看过一眼也就结束了,并没有意识到有别的情感存在。
广:
那么,这幅画,对于这些人来说,就是“不同的世界”
广:
而本质却是同一幅画。
广:
这些例子举不胜举,我和你一起走在路上,眼中发现的世界肯定是不一样的,但外面的世界却只有一个,有区别的仅仅只是你和我的认知。
广:
从这一点上来看,只有通过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认知维度,才能对世界有更真切的认知,我想,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一层一层剥去裹在我们外面的“茧”的原因吧!
广:
这些“茧”,影响了我们认知真相,我们看到的,基本都是通过这层“茧”幻化过的
广:
这个“茧”里面常常包含了人生的各种*:功、名、利、禄……
广:
这些东西,就像一块块有色玻璃,你通过这些玻璃,看到的只能是被这些有色玻璃过滤过的“色”,如果没有大智慧,是看不到“本色”的。
广:
而我们要提升的,就是要有无论透过什么颜色的玻璃,都能见其本真的能力。
广:
并不是要用手去拿掉这块玻璃,这块玻璃,你摸不到,甚至看不到,因为你的眼里看到的,是你自己本来就觉得“这就是它原来的样子”
广:
如果我们内心认识到了某种“道理”,那你不用用手去拿,这块玻璃也就一下子没有了。
广:
我觉得,这就是“突破”了一层“茧”。当然,我们有很多层“茧”在包围着,能突破多少层,那得看个人的缘分了。
广:
这也就是我们人生的意义吧,灵魂变的纯粹,就像突破了一层层的“茧”,直到化蝶。
广:
“茧”,并不只是我们这个身体的茧,而是灵魂的茧。所以,这个“茧”也就不是这一世的茧,而是这个灵魂的整体的茧。
广:
我可以这样讲,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这个“茧”里,而大多数人却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茧”里。
广:
我们一层层的去突破这个“茧”,就是“精进”。
广:
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给了我们认识“茧”的机会
广:
顺境、逆境都一样,它们会在我们的眼里展现不同颜色的世界,无论什么颜色,它都是带有颜色的,如何看破这些颜色,就看各位的悟性了。
广:
用孔子的感觉来讲,我觉得破茧之后的状态就是“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广:
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合乎“道”的境界,亦或是庄子的“化蝶”状态吧,破茧成蝶。
广:
读经、读史、读圣贤书,就是为了让自己有个参考,不至于偏的太离谱。
广:
王阳明的“心学”,也是看到了最本源的内在,这个内在的“正”与“邪”,平常时候是不会显现的
广:
这或许就是那种“空”和“无”的状态,一旦有了意识,就有了分别,就是“一”分为“二”的过程了。
广:
最后,我们用阳明“四句教”来结束:"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广:
行路难,唯有志者可达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