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萤映雪
引文中的“握锥”说的是苏秦读书怕困倦睡着,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投斧”说的是文党想去长安求学,就在砍柴时把斧子投向大树,如果斧子真能砍在树上不掉,就认为有可能去长安。结果斧子砍在一棵大树上没掉。“照雪”说的是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聚萤”说的是车胤,家贫,夏夜用囊聚萤照明读书。“带经”说的是倪宽锄地休息时读经。“编简”说的是路温舒牧羊,取泽中蒲草截为小简,用以书写。“扬都”古指建业,今南京。“爨”是烧火做饭。全引文的意思是:古人勤学的精神值得学习。
泯然众人:“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金溪人方仲永,他家世代以耕种为业。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没有读书写字,忽然哭着要求纸笔文具。他父亲很奇怪,就借邻居的纸笔给他,他就写了四句诗,并题了自己的名字。诗的内容是关于赡养父母收容救济同族之人的,同乡识字的人都争相传看。自此指定事物为题让他作诗他立刻可以作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欣赏之处。渐渐地大家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求取仲永的诗。其父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就带领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父家看到过仲永,他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诗很一般,和过去的传闻不大相称。又过了七年,由扬州回家,又到舅父家去问仲永的情况,人们说:‘他的才能消失了,成为普通人了。’)”
本文的第二段,是王安石的评论,也是这篇文章的核心。意思是:仲永的通达颖悟,是先天的。他的天分,远远超过通常之才。最终成为了普通之人,是因为后天的学习没有跟上的缘故。他的天资是如此的好,因为后天的学习没跟上,还得成为普通之人。那么如今那些没有天资,本来就是普通之人的人又不学习,他们能成为普通之人吗?言外之意,就是求为众人而不可得!仲永的下场告诫人们:人仅靠先天得来的天资是不行的,必须靠后天的不断努力学习才可有所成就。(临川集·卷七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