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首先,祝贺大家即将成为双减政策下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家长中的一员,也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能与大家就孩子们即将面临的初中学习生活以及如何做好家校配合等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
相信大家此时已从派位时如同中签般的大喜中平复下来,为今年中考预计普高上线率全市不到56%、思湖片区不到55%的数据所震惊。确实,这几年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听说到,跟以往不同,现如今中考如同一道关卡牢牢地掌握着孩子们未来的走向。如何在未来三年后,能够在这可以说得上是生死考验的大考中获得主动权,不仅仅是孩子们要面对、要努力争取的,更是家长们要达成共识并携手奋进的。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段,三年的初中生活是孩子的生理变化最大的几年,也是学习成绩最易分化的几年。在这几年里家长如何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习、思想等方面的变化,做到与学校积极配合,适时引导孩子快乐、健康地发展,是所有家长殷切盼望的。为了使大家能够比较清楚地了解初中学生的特点,以便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子女的工作,先就初中生各个阶段的学习、生活特点向大家作个简单的介绍:
初一年段──起点。
初一年时,孩子们总的特点是“新”。
首先,进入新的环境。初一新生怀着兴奋、自豪的心情跨进中学的校门,看到的是新的校园,结识的是新同学,讲课的是新老师,他们对周围的一切无不充满新鲜感。
其次,充满新的希望。初一新生普遍怀有对未来中学生活的美好憧憬和进步向上的愿望,渴望给新老师和新同学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即使在小学比较调皮、学业比较落后的同学,也往往暗下决心“弃旧图新”。因此,要给予孩子们热情的鼓励和期望。对原来就比较好的孩子要鼓励他们放下包袱,在同一起跑线上跟同学们展开友好的竞争;对原来成绩欠佳,表现不够理想的孩子,要鼓励他们从头做起,千万不要经常当众揭他们的“老底”,以免挫伤他们的上进心。当然,家长们有必要将子女的情况(包括缺点和错误)如实地跟老师交底,但要讲究方法,避免在公共场合给孩子造成难堪。
第三,面临新的困难。一是学习上的困难。小学只有语文、数学英语三个主科。进入初一后,学科有语、数、英、政、史、地、生,还有体育、美术、音乐(特别是在五育的新要求下,这三门课要求提高了),门门功课都要考试,负担明显加重。二是学习方法上的困难。进入初中后,学科增多,知识量增大,光靠死记硬背不足以解决问题了。孩子感到不适应,或者出现心理上的不平衡,都是很正常的。三是在学习一段时间后,突然觉得学习不如想象的那么紧张,因为初一年很多知识点都是小学学过的;还有部分孩子已经通过提前预先学习了初一新知识,以至于孩子们很受到“蒙蔽”,误以为初中学习很“松”,因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是不对的!进入初一后,一些课程主要强调的是基础、良好的习惯、正确的方法,这是磊实基础的重要阶段。此外,大家可能觉得子女已升入中学──特别是升入重点中学──可以喘一口气了,因此放松对子女的督促……凡此种种,都将成为孩子们进步的障碍。
初二年段──分化。
初二孩子总的特点是分化。第一是学习上的分化。经过一年的学习,原先初一成绩相差无几的孩子,这时候成绩开始出现两极分化。过去一贯学习很好、到初二却掉队的例子屡见不鲜。第二是思想表现上的分化。好的同学思想更加成熟,他们争取进步,在班上成了老师的得力助手,而有少数同学则往往由于学业跟不上而丧失进步的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如果此时没有及时得到有力的帮助,或被恶习所诱惑,就可能越变越坏,甚至大幅偏离正轨。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分化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生理、心理方面看,初二学生年龄多在14岁上下,普遍进入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身体急剧生长,第二性征出现。由于生理的变化,给这个年龄的少年人的心理带来了过渡性、闭锁性、动荡性三个特点(这就是所谓的青春期叛逆的产生)。我们常看到男生逞强好胜,容易冲动,他们崇拜英雄,崇尚江湖义气,爱在女生面前表现自己;女生则爱漂亮,讲究打扮,多愁善感。在这个阶段,他们还缺乏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分辨能力,又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因此,早恋、出走、轻微犯罪等不良行为常发生在这个年段。同时,进入初二以后,初一时的新鲜感和神秘感消失了,又没有初三临近中考的紧迫感,也容易造成他们的松懈。
从学习方面看,从初一到初二要跨上一个很高的台阶,学科量增多,难度加大,原先基础不扎实的同学,就很可能感到吃力而退步。一旦落伍,则往往感到灰心丧气,厌倦学习,恶性循环。
总之,初二年孩子们碰到的困难增多,我们给他们的帮助和教育不能削弱。初二年往往是“多事之秋”,希望家长要在这个阶段尽可能地配合和支持学校,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初三年段──紧张。
由于临近中考,时间紧、任务重,大多数学生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老师和家长也抓得更紧。这个阶段,多数孩子都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但同时又往往被升学、就业等问题所困扰。而少数基础差的,则表现出信心不足,甚至自暴自弃。
进入初三年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孩子们容易出现对学习上没有信心、对前途担心、对父母说教反感、心情烦躁压抑等各种现象。第一个易出现的问题:欲速不达,挫败信心,一部分孩子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他们有的希望自己的成绩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能提高一二十名,有的期望能从别人那里得到一种既轻松效果又好,而且短时间内有奇效的学习方法,这些同学都希望通过考试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加对中考的信心,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达不到期望的成绩,易产生挫败感。第二个易出现的问题:心态慌乱,情绪焦虑,有些孩子在初三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非常焦急,老是觉得自己以前的知识没有学好,担心剩下的时间全用来复习都不够用,这些孩子总是在自己吓唬自己,如有的担心自己复习时间不够用,担心成绩下滑,结果连自己会的题目也怀疑对不对,严重时脑前出现空白;还有的孩子进入初三后,成绩时有波动,因此总担心自己中考失利,把大量时间都浪费在对学习的担心和焦虑中。总之,一个原则:无论用什么方式,考试范围内的基本知识必须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真正掌握。第三个易出现的问题:作息不当,效率不高,进入初三很多孩子会因为自己睡眠不足,精神不振,白天经常想打瞌睡,学习效率低下,影响了学习的效果。长此下去,就觉得很疲惫。这时,家长们应该加以重视,协助孩子们劳逸结合 ,保证睡眠,合理利用时间,注重学习效率。
总之,孩子进入初中以后,家长的责任更重了。这就要求大家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技巧,从而能在新形势下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而不是跟以往一样一推了之。关于如何创造良好的家教环境,我谈几点拙见:
首先,大家应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形成统一,与孩子一起在未来阶段的学习发展方向上达成共识,并主动了解教育发展趋势,努力提高家庭教育意识,尽可能做到:1.多表扬孩子,使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要使孩子每天都感觉到他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进步,哪怕是改正一个缺点。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实际进步程度。多询问孩子最近学习了什么,掌握的程度等。3。经常给孩子制订几个容易达到的小目标。这样有利于孩子发掘潜能。4.刺激孩子的学习*。要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让孩子练习。5.帮助孩子树立责任心。让孩子学会洗碗、洗衣服,整理自己的床铺、用具,尽到自己的责任。
其次,父母是孩子的表率,父母如何对待长辈,如何处理邻里关系,如何待人接物,都将影响到子女。特别是孩子进入初中以后,已经具有成人感,对待他们要更加平等,家里的一些事情可以同他们商量。家长如有不当之处,应作自我批评。如果大家在这些问题上处理不当,就将影响自己的威信,也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再者,家长本身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储备,对事业要有追求,对生活充满信心,有可能的话,家长最好能够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这样对教育有利。当然,如果家长文化水平较低也不要紧,要紧的是自己要尊重知识,并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最后,家庭布置既要舒适,又要考虑到子女正在学习时期的特点,应尽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家庭的作息时间要有规律,要充分考虑到孩子学习的需要。应当强调的是,要当好家长,是要做出一些牺牲的。如为了保证孩子学习,家长在看电视、玩游戏等方面就得必要的牺牲和让步;也不能经常邀请朋友到家里喝酒、打麻将,这些看似小事,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千万不可等闲视之。
马忠虎先生在《家校合作》一书中曾呼吁: “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变得如此复杂, 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 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素养, 那么不管教育付出多大的努力, 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这便是一针见血的立论。教育好一个孩子,光靠家长或光靠教师是不够的,只有二者紧密配合,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促进孩子的成长。
因此,家庭和学校之间要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体谅的工作关系。最后,我着重谈谈作为家长要怎样去加强同学校、同老师的联系。
首先,家长要主动、积极地去访问学校、访问老师──校园开放日以及家长会是个很好的平台。它可使家长在家校联系中处在比较主动的地位,可以在有准备的情况下与老师就教育子女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比较充分的交流。开放日及家长会时,既要访问班主任,也要访问科任老师;如果能事先同老师取得联系则更好。应当注意的是,在没有特殊情况时,不要在上课时间到教室里找孩子,以免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其次,家长要热情欢迎上门家访的老师,大多数中学有很好的老师家访制度。家访谈话时,孩子是否可以在场,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明显的分歧,则应让孩子离开。家长应当认真倾听老师的介绍、要求和建议,不要较易打断老师的话,更不要听到孩子的缺点就感到脸上挂不住,或急忙辩护,或当场打骂孩子。家长还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孩子在家中的表现,既不要为了给老师留下一个对孩子的好印象而光谈优点,也不要为了说明自己严于教子而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家访后,家长应同孩子谈话,把老师的要求同家长的要求统一起来,千万不要出现老师家访,孩子被打的现象,以免使孩子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
另外,作为过来人,我很诚恳地希望各位家长不在孩子面前随便议论老师,因为这样不但有损于教师的威信,归根结底还有碍于孩子接受教育,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进步。
总之,当孩子进入初中,他们就迈开了从童年走向青年的第一步,这个阶段接受的信息,往往将影响他们今后一生。抓好这个阶段的教育,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愿我们共勉,愿我们的努力无怨无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