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句意是什么,菊残犹有傲霜枝出处是什么意思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5-03-20 09:53:53

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句意是什么,菊残犹有傲霜枝出处是什么意思(1)

感 遇 . 其 一

兰叶春葳蕤(wēi ruí),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句意是什么,菊残犹有傲霜枝出处是什么意思(2)

注释

1. 葳蕤:草木茂盛、枝叶下垂貌。

2. 自尔:自然如此。

3. 林栖者:隐居山林之人,此处喻高洁之士。

4. 本心:天性,指草木顺应时节生长的本性。

5. 美人:喻赏识贤才的君主或世俗名利之徒。

译文

兰草在春日舒展茂叶,桂花于秋夜绽放清辉。

万物欣然焕发生机,皆因顺应自然节序。

谁料山林隐逸之人,闻香慕名前来倾心。

草木自有天然本性,何曾祈求俗世攀折?

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句意是什么,菊残犹有傲霜枝出处是什么意思(3)

赏析

张九龄的《感遇·其一》是《感遇十二首》开篇之作,借咏兰桂明志,以草木喻君子,抒写高洁自守、不慕荣利的精神境界,是盛唐咏物诗中的哲理佳作。

一、结构:托物言志,层层递进

全诗四联八句,可分三层:

1. 起兴绘景(前四句):以“兰叶”“桂华”分写春秋两季草木之美,突出其“葳蕤”“皎洁”的天然姿态。“欣欣此生意”总括万物生机,点明“自尔为佳节”的哲理——草木之美源于顺应自然,而非刻意求取。

2. 转折设问(五六句):笔锋突转,引入“林栖者”(隐士)闻风而来,表面写人对草木的倾慕,实则暗讽世俗对高洁之士的功利性追逐。

3. 立论明志(末二句):以“草木有本心”直陈主旨,用“何求美人折”的反问收束,斩钉截铁地表明诗人坚守本性、不屑逢迎的态度。

二、主题:以草木喻君子的双重隐喻

1. 自然哲理:

“自尔为佳节”揭示草木荣枯与四时相合的规律,暗合道家“道法自然”思想。兰桂不因无人欣赏而失其芬芳,隐喻君子应如草木,修养德行乃内在需求,而非为外物所役。

2. 人格宣言:

张九龄身居宰相时直言敢谏,后被贬荆州,此诗实为对政敌李林甫之流的回应。“何求美人折”既是对趋炎附势者的蔑视,亦是对自身气节的宣誓——纵使遭贬,亦不改孤高本色。

三、艺术特色:清雅与刚健的统一

1. 意象选择:

兰、桂皆为传统文化中君子象征。兰生于幽谷而香远,桂绽于秋夜而色淡,二者一春一秋,一叶一花,形成时空交织的意境,强化“本性永恒”的主题。

2. 语言风格:

清丽简淡:无繁复修辞,仅以“葳蕤”“皎洁”等词勾勒草木神韵,近于陶渊明田园诗的质朴。

骨力内蕴:末句“何求”以反问收尾,柔中带刚,与陈子昂《感遇》的慷慨雄浑一脉相承。

3. 哲学升华:

将咏物诗从单纯状物提升至哲理层面,与屈原《橘颂》“独立不迁”精神遥相呼应,更启迪后世苏轼“菊残犹有傲霜枝”等咏物抒怀之作。

四、文学史价值

此诗标志着初唐向盛唐诗风的过渡:

承前:继承陈子昂《感遇》借古讽今的传统,但更注重意象的审美性与哲理的融合。

启后: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的空灵、李白“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的孤傲,皆可溯源于此诗“草木本心”的精神内核。

结语

《感遇·其一》如一幅水墨兰桂图,初看淡雅清新,细品则风骨凛然。张九龄以草木自喻,在“不求美人折”的宣言中,既完成了对自身命运的释然,也为盛唐文人树立了“和光同尘而不改其志”的精神标杆。诗中自然与人格的浑然一体,使这首小诗超越时代,成为中华文化中君子之德的永恒注解。

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句意是什么,菊残犹有傲霜枝出处是什么意思(4)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