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我,古代文人中,哪位交友最为广阔?
我的答案只有一个:苏轼。
据学者统计,苏轼的朋友圈有好友近千人。
从王侯墨客,到贩夫走卒,从繁华京都,到山野乡村,苏轼的朋友可谓遍布天下。
在没有手机和电脑的年代里,这样的交友数目堪称奇迹。
但是苏轼也说:“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交往的人越多,对人心的复杂也越发洞若观火。
历经熙来攘往,苏轼告诉你,如何快速看清一个人。
小事琐事看人性
人是善于伪装的动物。
但再精明的人,也会在不经意的小事中暴露最真实的品性。
毕竟下意识的话语和举动,更能映出一个人的内心。
一次,苏轼与朋友谢景温相约在郊外散步。
一只受伤的小鸟从树上掉下来,苏轼刚想俯身把鸟捧起来。
谢景温却大步走上前去,一脚把小鸟踹到一旁。
漫不经心的一个动作,让苏轼心里凉了半截。
他认定,此人一定是个欺凌弱小、损人利己之徒,不可深交。
果不其然,后来谢景温为了功名利禄,诬陷苏轼贩运私盐营利,三番五次试图将苏轼置于死地。
窥一斑而知豹,落一叶而知秋。
人性的丑恶与光辉,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里,最能洞悉无遗。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苏轼早年还有一个交往很密切的朋友叫章惇,两人是同榜进士。
有天两人在山中游玩,走至一处悬崖峭壁,眼前只有一根独木桥相通。
章惇提出让苏轼过桥,在绝壁上留下两人的名字。
苏轼眼见桥下是万丈深渊,摇摇头表示拒绝。
但见章惇面不改色地轻松走过,在峭壁上写下“苏轼章惇来此一游”几个字。
回来后,神色自若。
于是,苏轼不由得感叹说:“你他日必会*人。”
章惇问:“为什么?”
苏轼说:“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会珍惜别人的生命。”
数年后,章惇位至宰相,昔日政敌或遭*害,或遭贬斥。
曾经与他争论过的司马光此时已经去世,章惇仍不罢休,要求对其挖坟掘墓。
心狠手辣,可见一斑。
中国有一句古话:“品现于事,心藏于身。”
生活鱼龙混杂,很多时候我们眼前所看到的只是一个表象。
一个人深层次的面貌,则需要我们通过平时的蛛丝马迹来得知。
人品贵重之人,哪怕在最细微处,也能坚守本心,保持良善。
德行有亏之人,恰恰相反。
他们可以在小事上抛却底线,也可以在大事上麻木不仁;可以今朝与你同饮,也能明日转身将你出卖。
细节,往往最能看清一个人。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