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扬导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是国画的代表。黑白调子的“水晕墨章”将古诗的意境、山水的意象渲染到极致,带给我们一种幽远空灵的意象和心中向往的审美理想。我们来分享成都青年画家蒋松谷的水墨画,山水萦映,群山绵延,云雾缭绕,苍松挺立,水气和云雾缭绕其间,或沉雄、或婉约、或空灵、或飘逸,构成了一个清旷雅秀的意境,将千秋永立的高山流水呈现眼前,跃然于纸上。
万山叠翠千重秀 蒋松谷
【专家画评】蒋松谷的山水画将墨韵与线条的骨力共存一画,取得了弥合无间的效果。这既得力于宿墨、焦墨的交替运用,也得力于画者对线条和水墨表现力的共同信赖。
松谷用了多种构图形式来处理画面:一会儿是拔地而起的全景山水,一会儿是平静幽远的边角之景。前者常以独幅的形制,通过团块造型描绘出北国料峭的山景;后者惯于将多幅独立的画面结零成整,若有波普艺术的影子。面对前者,当我们正要用“远取其势”来形容画中的景象时,又未免触碰到其滋润的质地,以至于难辨这些画到底是“远取其势”还是“近取其质”,其山水取象是南北还是东西。古人云,“咫尺有千里之势,万里之趣”;又云,“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
看蒋松谷的作品,我们再一次觉得古人所言不虚。这些作品有着特别的构成感,无论是专注于山石形象的几何构成,还是把若干画面组织成一个连续的整体,都披露出艺术家将自然材料转化为艺术形象的过程。它指出,在客体对象与山水画作品之间,经历了多重复杂的转换。不用说,这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结果。
——吴永强(艺术评论家、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