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的意思,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什么意思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5-04-06 07:18:26

提到杜甫,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我们自幼便在课本中与他的诗作相遇,那些经典的诗句早已深入人心。

杜甫一生创作了超过一千四百首诗,《三吏》《三别》《登高》等这样流传千古的佳作。这些诗篇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更反映了他深沉的人文关怀和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洞察。

你没有时间去研读杜甫的全部诗作,但有些经典,绝对值得一读。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的意思,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什么意思(1)

一、自然意象与人生哲思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正值青年,风华正茂。这一年的他24岁。那时的唐朝还属于开元盛世,社会安定繁荣,为他的漫游提供了绝佳条件。他沿着黄河东行,前往兖州探望担任司马的父亲杜闲。途中,他登上了五岳之首泰山,被泰山那雄伟壮丽的景色深深震撼。在这次登临中,杜甫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

诗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的形式,巧妙地凸显了泰山的绵延广袤。接着,“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壮美,泰山汇聚了天地的灵气,山南山北,晨昏各异,巍峨高耸,令人叹为观止。“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则进一步强化了视觉冲击,云气翻涌,激荡心胸,极目凝望,归鸟入眼,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泰山的壮阔与雄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人之雄心壮志,誓要登上泰山之绝顶,俯瞰群山,使之皆显得渺小。表达了诗人渴望登顶、俯瞰群山,更透露出他坚韧不拔、勇于攀登的豪情壮志。这不仅是对泰山的赞美,更是杜甫内心抱负的抒发。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的秋天,杜甫已年届五十六岁,漂泊至夔州。

尽管安史之乱已在四年前平息,但地方军阀纷起,相互争夺地盘,战乱的阴影仍未完全散去。杜甫曾入严武幕府,依靠严武的庇护。可严武不久病逝,杜甫失去了依靠,无奈之下,只得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希望寻找到新的归宿。

杜甫本想直达夔门,但病魔缠身,在云安停留了几个月才抵达夔州。幸亏有当地都督的关照,才让他在此地安居三年。

一日,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凭栏远眺,心中百感交集。眼前的秋江景色,萧瑟而凄凉,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感慨,引发了他对自身漂泊命运的无限哀愁,以及对老病孤苦的深深悲叹。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杜甫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而下,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而来。不仅写景生动,更寓含诗人深沉之情感,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读来令人心生苍凉与悲苦。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的秋天,正值安史之乱的动荡时期,社会一片混乱,百姓们流离失所,生活困苦不堪。杜甫一家也未能幸免于这场战乱的波及,兄弟五人被迫分散到各地,彼此之间音信断绝,生死难测。彼时的杜甫客居在秦州(今甘肃天水),身边只有年幼的弟弟陪伴,其余兄弟的下落皆无从得知。在这样一个战乱频仍的艰难时刻,杜甫的心中充满了对离散亲人的思念与担忧。

秋天的某个夜晚,月光如水般洒落,秋风带着萧瑟之意吹过,偶尔传来几声雁的哀鸣,凄凉的景象触动了杜甫内心深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他仰望夜空,思绪如潮水般涌来,难以平复。于是提笔写下这首诗,用以表达对离散兄弟的深切思念和无尽牵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以白露点明时节,以明月寄托思乡之情。晶莹的露水,仿佛自今夜起更加洁白,而那轮明月,也只有在故乡的天空中,才显得格外明亮。白露时节的清冷月色,凝结着乱世中的离愁别绪。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将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的意思,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什么意思(2)

二、忧国忧民沉痛笔触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值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三年。彼时的长安被叛军攻陷,社会秩序崩坏,百姓流离失所,唐朝由盛转衰。杜甫因战乱被困于沦陷的都城,亲历战火,目睹山河破碎、民生凋敝,内心充满悲愤与无力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杜甫写下了这首《春望》,以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虑与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乱之时,人们对亲人之思念与担忧。战火绵延数月,音信隔绝,一封家书,何其珍贵,真可谓价值万金。此句不仅写出战乱给人们生活带来之苦难,更流露出诗人对亲人之深深思念与牵挂。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沈饮聊自谴,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

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

行李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正值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杜甫当时担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职位不高,主要负责看管兵甲器仗。这一年他从京城长安出发,前往奉先县(今陕西省蒲城县),探望寄居在那里的妻子儿女。

在旅途中,杜甫目睹了社会的种种不公与苦难,如贫富悬殊、民不聊生,心中悲愤交加。同时他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忧虑,深感国家前途未卜,人民命运多舛。

杜甫在长安十年求官,却始终未能如愿以偿,心中亦怀有怀才不遇的感慨。此番离京赴任,更是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在种种情感的交织下,杜甫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长达五百字的抒情长诗,以抒发内心的感慨和忧虑。

诗中不仅描绘了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还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将富贵人家之奢华糜烂与贫苦百姓之悲惨境遇进行对比,反差强烈,震撼人心。那朱红大门之内,酒肉多得发臭,而道路之上,却有冻饿而死之骨。此等景象,真乃人间惨剧,令人痛心疾首。尖锐批判了社会不公。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值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三年。彼时的长安被叛军攻陷,社会秩序崩坏,百姓流离失所,唐朝由盛转衰。杜甫因战乱被困于沦陷的都城,亲历战火,目睹山河破碎、民生凋敝,内心充满悲愤与无力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杜甫写下了这首《春望》,以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虑与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道尽战乱之后之凄凉景象,国都已破,山河却依旧存在,城中草木丛生,一片荒芜。以景衬情,借春日城中荒凉之景,抒发其忧国忧民、感时伤怀之情。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的意思,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什么意思(3)

三、细腻入微生活观察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值安史之乱后社会逐渐恢复的阶段。杜甫因陕西干旱,流离转徙,后定居于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相较于往昔的流离岁月,这一阶段的生活虽稍显安定,但诗人内心的忧国情怀却未曾稍减。杜甫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所带来的民生惨状,内心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忧虑。

时值春日,成都地区却久旱无雨,庄稼枯萎,百姓苦不堪言。

一夜之间,春雨悄然而至,滋润大地,万物复苏。杜甫见此情景,心中充满了喜悦和希望。他深感此雨来得及时,恰如天降甘霖,解救苍生。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春夜喜雨》,以表达对春雨的赞美和对国家、人民的美好祝愿。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寥寥数字,便将春雨之善解人意、适时而至描绘得栩栩如生。春雨似乎知晓时节,恰在万物萌发的春日降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道出了诗人对春雨的期盼和喜悦。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的春天,正值安史之乱后社会逐渐恢复的阶段。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治今四川三台)。次年,安史之乱平定,严武回到成都再次镇蜀,杜甫也随之回到成都草堂。此时,杜甫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首即景小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欢歌,白鹭则直冲云霄,排成一行,翱翔于青天之上,勾勒出一幅明快的春日画卷。

《绝句二首》

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暮春时节,正值安史之乱后社会逐渐恢复的阶段。杜甫随严武回到成都草堂,心情格外舒畅。面对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他情不自禁,挥毫泼墨,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

其一诗中描绘了一幅春日江山丽景图:和煦的阳光洒满大地,山河在春光中显得格外美丽;春风轻拂,送来花草的芬芳。燕子在融化的泥土中穿梭,忙着筑巢;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慵懒地休憩,享受着春日的暖阳。此诗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春日里大自然的和谐与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安定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其二描绘了江水碧绿,映衬得水鸟的白羽更加洁白;山峰青翠,衬托得花儿如同燃烧的火焰。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要过去,诗人不禁感慨: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乡呢?

《绝句二首》以色彩鲜明的对比,描绘了春日里江山的壮丽景色,同时寓含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泥土随着春回大地而融化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成双成对的鸳鸯则卧于暖沙之上,静谧安详。对燕子、鸳鸯的动态与静态的描写,暗含着诗人对安宁的渴望。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的意思,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什么意思(4)

四、历史咏叹友情追忆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长达四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从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辗转来到了成都。在友人的资助下,他在浣花溪畔定居下来。次年,即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的春天,杜甫前往成都城西北的诸葛武侯祠。面对祠堂中的古柏、遗像,他触景生情,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蜀相》。

彼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杜甫虽心怀“致君尧舜”的崇高政治理想,但仕途坎坷,报国无门,抱负难以施展。他目睹了国家的艰难局势,心中悲愤交加,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他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充满了无限的仰慕和敬重。这种复杂的情感,都融入了《蜀相》这首诗中,字字含泪,句句断肠。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借古抒怀,寄托自身壮志难酬的悲怆。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值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之际。杜甫青年时期,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府邸,得以欣赏到宫廷歌唱家李龟年的风采。安史之乱爆发后,社会动荡不安,杜甫流离失所,漂泊至江南一带;李龟年也从昔日的宫廷乐师,沦落为江南的卖艺人。

暮春时节,杜甫竟在江南意外重逢李龟年。回忆起往昔在岐王宅、崔九堂频繁相见与听歌的盛况,杜甫不禁感慨万千。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杜甫遂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诗,以抒发对国运衰微、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

这首诗不仅记录了杜甫与李龟年的重逢,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沧桑巨变。通过对比往昔的辉煌与当下的凄凉,杜甫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此诗如同一曲哀婉的挽歌,唱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凉与一个诗人的哀愁。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此句不仅描绘了江南春日之美好景色,更寓含了诗人对过往之追忆与对现实之无奈。以“落花时节”隐喻盛唐凋零,道尽沧桑之感。

《戏为六绝句》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诗坛之上,存在着贵古贱今、好高骛远之习气,一些人竟全盘否定六朝文学,并把攻击的目标指向庾信和初唐四杰。杜甫对此深感不满,认为应一视同仁,不可厚此薄彼。

于是,他便挥毫泼墨,写下《戏为六绝句》,以表达自己对诗歌发展的独到见解,并为庾信和初唐四杰等今人正名。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待你辈的一切都化为灰土之后,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以江河喻经典,反驳当时对前人的贬低。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的意思,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什么意思(5)

五、豪情与悲悯的交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八月,正值安史之乱尚未平息,社会动荡不安。杜甫因战乱流离失所,历经秦州、同谷等地的颠沛流离后,终于在成都浣花溪畔筑起了一座茅屋,暂时安顿下来。然而,生活的安稳并未持续太久,一场猛烈的秋风将茅屋吹得破败不堪,紧接着大雨倾盆而下,屋内漏雨严重,杜甫与家人在饥寒交迫中备受煎熬。

虽身处如此困境,但杜甫并未沉溺于个人的悲苦之中,而是由己及人,联想到战乱中无数贫苦百姓的艰难处境。他深感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心中忧国忧民之情愈发浓烈。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作。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身处破屋之中,饱受风雨之苦,然其思绪并未局限于一己之安危,而是由己及人,想到了天下千千万万的贫苦百姓。他渴望能有千万间广厦,庇护这些寒士免受风雨之苦,共享欢乐之颜。。

《前出塞》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伤。

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唐玄宗天宝末年,值杜甫中年时期,亦是其政治生涯与人生经历颇为丰富之时。彼时的唐朝社会面临诸多困境,政治腐败、边患不断、民生疾苦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国家动荡不安。而杜甫,身为一介书生,却心怀天下,对国家的命运与百姓的疾苦深感忧虑。

天宝末年,朝廷发动对吐蕃的战争,哥舒翰征伐吐蕃之事,成为当时之热点。杜甫目睹朝廷频繁用兵,边疆百姓深受其苦,心中悲愤交加。他深知战争之残酷,更明白和平之珍贵,于是借哥舒翰征伐吐蕃之时事,讽刺唐玄宗之“开边黩武”政策,抒发对战乱中人民痛苦生活的深深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盲目发动战争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写下了《前出塞》组诗。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言简意赅,道出作战之精髓,亦喻示处事之要义。作战之时,选中关键,方能克敌制胜;处事之际,抓住要害,方可事半功倍。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安史之乱的阴霾仍未散去,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彼时的杜甫流寓四川成都,暂居草堂,生活稍得安定,但内心忧国忧民之情丝毫未减。

一日,杜甫漫步至锦江边,目睹江水波涛汹涌,气势磅礴,宛如大海般壮阔,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面对这浩瀚无垠的江水,诗人既自嘲早年对文字雕琢的执着,又深感人类语言在自然造化面前的渺小与无力。于是,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内心的感受。

这首诗不仅生动描绘了江水的浩渺壮阔,更深刻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创作局限的感慨,以及对人生际遇和艺术追求的深度反思。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句诗深刻地揭示了杜甫诗歌创作的精髓,同时也映射出他对待写作的认真与严谨。其含义大致是:我的性情有些与众不同,对文字的雕琢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如果我所创作的诗歌不能达到令人惊叹的境界,那么我至死都不会停止追求完美的脚步。

杜甫的诗作宛如时代的明镜,既映照出盛唐的辉煌盛景,也反映出其由盛转衰的无奈与哀伤。他以“沉郁顿挫”的笔触,将个人的坎坷命运与深沉的家国情怀紧密相连,融为一体。

这些流传千古的经典,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滋养着后世读者的心灵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