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恐惧的游戏:通过跟周围环境以及人事物的互动,是可以弱化孩子的“恐惧警报系统”的。把平时可能会触发孩子恐惧信号的因素或者场景,融入到体验游戏中,能很大程度帮助孩子分散对恐惧的过度想象。
比如孩子说害怕打雷的声音,我们可以把它模拟成生活中的某些场景:“你跟别的小朋友玩不小心互相撞到对方头的时候,脑袋里是不是会听到‘哐’的一声?其实打雷啊,就是两块云宝宝玩得太兴奋,结果不小心撞到对方发出的声音哦。”
体验游戏可以是语言上的,也可以是身体上的,大家要按照孩子的情况具体来引导。当孩子玩这些游戏的时候,他们的大脑其实是在经历整合信号的过程:“啊,原来这个的风险级别还不需要启动我的恐惧警报系统呢。”
- 给予鼓励和勇气:在一个孩子六岁之前,最好是通过最能信赖的大人的引导,去接触新的或者可怕的事物,给予孩子鼓励和勇气。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让孩子将恐惧作为主导,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什么。
这是因为5到7岁的孩子,常常会由于前额皮质缺乏整合能力,而无法表现出勇气。他们通常一次只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绪,而被恐惧感笼罩的感觉很多时候瞬间就能击溃他们,使他们变得沮丧、抗拒或具有攻击性。
- 学会表达恐惧:帮助孩子提高表达害怕的能力,在对抗恐惧情绪上也同样有效。当孩子能找到表达恐惧的词语时,他们就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愿望,也能更勇敢地面对恐惧。
孩子的大脑就像是一个复杂的报警系统,当他们预测到脑海里曾经对“分离”情景的想象,或者这些情景真实发生了的时候,他们的红色恐惧警报就会被触发。让孩子尝试着表达出来,就会显著降低恐惧值。
- “哭”也是可以的:帮助孩子表达对所发生事情的悲伤,其实也可以减轻恐惧焦虑的情绪。
比如,他们可能会说自己不想长大的原因是,是因为某个不能总是跟自己一起玩的朋友。有时候,面对恐惧或者失望,孩子唯一能做的宣泄方式就是哭。如果这确实能孩子感到恐惧被释放,或者减轻不安带来的焦虑,那就让他哭吧。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恐惧和担忧的形式也会跟着改变。而我们在这个过程所扮演的引导者的角色,就是要与他们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结,倾听、接受并认同他们的恐惧,帮助他们保持警惕,接纳他们的眼泪,这便是真诚的、感同身受的回应。
除了上面提到的方法之外,有时候我也会通过分享小故事的方法,去帮助孩子过渡恐惧期,比如尝试把自己害怕的经历分享给孩子听。
像我之前会跟Joshua说:“我上电视台演讲的时候,也是怕得不行。但我知道有一种方式可以让我没那么害怕,就是专注在我想表达的事情上,当我高度集中的时候,虽然还是害怕,但看起来就好多了……”通过这样的多角度讨论,让孩子感知到害怕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完全有能力和勇气去面对它。
其实,生活中真的有很多可以给孩子示范成长型思维的机会。而每一次当孩子尝试鼓起勇气去面对恐惧时,就已经在自己成长的路上,踩下了一个坚定的脚印。
,【END】
作者萌芽,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全球婚姻疗法和情绪训练权威机构约翰戈尔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 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