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踞龙盘”是形容南京地势险要雄壮的成语,出自西晋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 :‘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相传诸葛亮来到孙权的统治中心秣陵(南京),眺望群山,发出感叹:“钟山像龙一样蜿蜒盘踞,石头山(清凉山)像猛虎一样蹲踞在长江之滨,真是帝王建都立业的好地方啊!”诸葛亮的一句感叹,让“虎踞龙盘”成为南京值得自豪的城市标签。
七字成语“解铃还须系铃人”虽不带一个“虎”字,讲的却是一个和老虎有关的故事。明代瞿汝稷所编的禅宗语录《指月录》中说,南唐时期,南京石头山(清凉山)清凉寺住着一位法眼和尚。一次,法眼给弟子们出了道难题:“如果一只老虎的脖子上挂着个铃铛,你们谁有办法把铃铛解下来?”弟子们面面相觑,谁都会回答不上来。只有一个小和尚法灯答道:“去找那个把铃铛挂到老虎脖子上去的人,他既然能系上去,也就有办法平安无事地把铃铛摘下来!”法眼听后大加赞赏,法灯后来也成为一代高僧。这个禅宗故事流传已久,出生于南京的曹雪芹对此也颇为熟悉,后来他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写出“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的名句。
在古典诗词中,诗人们也不忘写到老虎。北宋宰相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回到南京后,写过一首《应教题画虎》的诗,生动描绘老虎的威猛雄浑的姿态:“壮哉非熊亦非貔,两目夹镜当路隅。横行妥尾不畏逐,顾盼欲去仍踌躇。”很显然,王安石是很喜欢老虎的,看他继续写道:“卒然一见心为动,熟视稍稍摩其须。”
在淮安长大,当过润州(镇江)知州的北宋诗人张耒也有一首《挂虎图于寝壁示秸秠》传世。诗中写道:“画工出幻事,缟素发原薮。萧萧白茅低,凛凛北风走。眈然老于菟,举步安不骤。目光炯只射,怒吻呀欲受,彼彪掷其旁,文彩淡初就。虽然窗形似,已足走百兽。烦君卫吾寝,振此蓬荜陋。坐令盗肉鼠,不敢窥白昼。”看似写画中震慑“盗肉鼠”的老虎(诗中也称为“于菟”),其实诗人是在表达对奸邪当道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辛弃疾在镇江北固山上所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名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以虎喻人,歌颂的是刘裕当年的丰功伟业。*主席的名句“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强调的是虎踞龙盘的南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在淮安人吴承恩的名著《西游记》中,老虎是重要的“龙套”,先后有寅将军、巴山虎、虎先锋,虎力大仙等角色出场,唐僧甚至被奎木狼变成了老虎。老虎固然是“百兽之王”,但《西游记》中的老虎大多被孙悟空击败,以此反衬齐天大圣的勇猛。毕竟孙悟空刚踏上取经之路,就打死一只老虎,为自己做了张虎皮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