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也提出了“宇宙”一词,和《庄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表达空间、时间维度概念不同,《鹖冠子》“连万物,领天地,合膊同根,命曰宇宙。知宇,故无不容也;知宙,故无不足也……”将我们一直在探索认知的宇宙的形态做了一个界定。在“元气论”的宇宙图景中,整个宇宙是个大的生命体,都是由气推动所运行着。《鹖冠子》用简单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世界万物的构成方式,这种天人合一的天人观后来演化成中国古代最基本的哲学命题。
划重点
02
贾谊的《鵩鸟赋》让这部经典贻误了千年
先秦道家经典,我们知道《老子》《庄子》,却对《鹖冠子》知之甚少。“天文”“地理”“一叶障目”……我们熟知这些词汇,却对这些词汇的出处《鹖冠子》知之不多。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三全《道德经》
三全《庄子》
书名《鹖冠子》的“鹖”是个难认的字,或可是一个原因,但肇事之由却起于唐代柳宗元的一次考据行为。
“唐宋八代家”的成员韩愈和柳宗元,对《鹖冠子》给出来意见相左的评判。韩愈较为推崇《鹖冠子》,柳宗元则质疑《鹖冠子》真实性。
《鹖冠子》的《世兵》篇,有数句与汉代贾谊《鵩鸟赋》极为相似,柳宗元以为:
余读贾谊《赋》,嘉其辞,而学者以为尽出《鹖冠子》。余往来京师,求《鹖冠子》,无所见。至长沙,始得其书,读之,尽鄙浅言也。惟谊所引用为美,余无可者。吾意好事者伪为其书,反用《赋》以文饰之,非谊有所取之,决也。
太史公《伯夷列传》称贾子曰“贪夫殉财,烈士殉名,夸者死权”,不称《鹖冠子》。迁号为博极群书,假令当时有其书,迁岂不见邪?假令真有《鹖冠子》书,亦必不取《赋》以充入之者,何以知其然邪?曰不类。
基于此,柳宗元认为《鹖冠子》的全文“尽鄙前言”,可嘉赏的仅为与《鵩鸟赋》一致的那几句,便下断语,《鹖冠子》是好事者的伪作,窃用贾谊《鵩鸟赋》对其进行修饰。自此,关于《鹖冠子》的真伪之争持续了上千年之久。历史上,赞成柳说者不在少数。如宋代的王应麟、清代的阎若璩、焦循等。当然,后世也有对柳宗元的说法提出不同看法者。
对于这个见乎寻常的文献考据,柳宗元却以贾谊的《鵩鸟赋》让《鹖冠子》雪藏了千年。一直以来,《鹖冠子》被后人视为伪书。
直至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挖掘,出土的一批帛书,有不见于别书而与《鹖冠子》相合的内容,成为《鹖冠子》当是战国时著作的佐证。很多学者肯定了这本书的价值,被人们忽视千年之久的《鹖冠子》,书中很多智慧的理论以世人惊讶的方式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