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褒扬了蔺相如的勇敢和机智,但《古文观止》中有一篇选文,叫《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作者王世贞对有不同意见,他写道: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他从实际情况分析:赵国既然害怕秦国,不如放弃和氏璧,要是不想失去和氏璧,则不如不送给秦国。
咱们顺着他的思路去想,秦王受到蔺相如欺骗后,为何没有因此发兵灭了赵国?
原因可能有二,第一,赵国有能人廉颇,第二,秦王顾忌自己的名声。
王世贞的结论是: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秦国当时并不想与赵国决裂,即时机未到。
最后,他把这件事归为“能完赵者,天固曲全”,天意罢了,并非蔺相如有多厉害。
孩子在读的时候,还可以接着延伸提问:
·赵国当时有什么实力使秦国忌惮?
·秦国不打赵国的背后有什么战略谋划?
然后全面收集历史资料,证实自己的推论,慢慢就能具备良好的判断和信息处理能力、学会清晰有条理地表达。
其实,批判性思维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比如前面的《草船借箭》,可以从知识的角度提问:
1.鲁肃借给诸葛亮的是什么船?
2.船的承重量有多大,能否接住十万支箭?
3.雾气何时起,何时散?
4.也可以从历史人物的角度提问:生性多疑的曹操是否会让士兵一直放箭?
所以,用“批判性思维”提问,再搜集知识获得答案,就可以打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物理知识,拓宽孩子的视野和格局。
最后,讲一讲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像我们这样带着孩子去高效阅读,要培养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第一,主动阅读的兴趣,先让思维活跃起来;
第二,阅读时要学着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新课标提出的“大语文”概念,所谓“大”,就是打破语文学习框架,也是为了让孩子触类旁通。
比如,借课文《草船借箭》,我们可以联系到蔺相如的故事,打通古文和现代文、课内和课外;
从蔺相如的故事,我们又能知道秦赵两国的政治对局,最终对各项知识融会贯通。
大语文时代,其实就是文言文时代。
想要快速提高语言和文学水平,一定要深入阅读《古文观止》,当孩子们学透之后,会发现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所有阅读写作的技巧,全都蕴含其中。
我再给各位家长一个建议:
学文言文越早越好,一定要从娃娃抓起。
-End-
*本文来源于申怡老师的早8点【30天寒假预习营】。
2月1日早上8点,在视频号「领读人申怡」直播间,申怡老师带你继续预习下学期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