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古代的中国称之为“天竺”,《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得以抵达天竺取得真经,回中土大唐传授智慧。
真实的历史上,僧人玄奘独自一人偷偷走出长安,用十七年的时间,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学得真经,并用十九年的时间,把正统的佛经翻译成中文,他的执着,源于对佛学的信仰。
可以见得的是,古印度的佛学体系是影响巨大的,但现今的印度却没有继承佛学的优良之处,反倒把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传统给留了下来。
印度统治者依据姓氏,将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种,国家权力掌握在高种姓人手里,而低种姓人全然没有人权,世世代代都只能低人一等,甚至当天灾来临,所谓的“贱民”都得不到援助。
印度独立之后废除了种姓制度,但这种文化传统仍根深蒂固,在印度社会激起了极大的矛盾。
中华传统文化在过往也有一些糟粕的部分,但我们懂得摒弃这些,例如,儒家思想现今仍是华夏民族的思想核心,但保留下来的是那些教人守孝悌、讲信义的美德,去除的是那些过分遵守“节义”而摧残人性的部分。
再比如,中华文化保留下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因子,那便是对“天”的信仰。
外国人翻译时,总喜欢把中国人所说的“天”、“道”翻译为上帝,他们不太能够理解中国人眼中的天和道是什么意思。
事实上,中国人眼中的“天”是一个能包容万物、掌控秩序的存在,是仁慈和先知的化身,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神或唯一的神,也不限于某一族群。
所以,中国从未有过因宗教而产生的战争,在中东地区,宗教的纷争则十分普遍,兼收并蓄的思想被保留了下来,使得中华的文化更具有独特的包容性。
历史往往像沙漏,漏出的沙子湮灭了许多人,许多文明,谁都无能为力,中华文明历经沧桑,但从未间断,关键在于适当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而在未来,中华文明要如何创新,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是所有人都拭目以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