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五律《蝉》,是与唐代虞世南的同名作《蝉》,以及骆宾王《在狱咏蝉》齐名的三大咏蝉诗之一。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51年,李商隐在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手下当幕僚时。
当时李商隐的结发妻子王晏媄刚去世不久,为了生计,李商隐办完丧事后远离家乡,一直奔波在外。偶然听到夏夜的蝉鸣声,联想起自己的遭遇,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头四句借蝉来自况,又以蝉的口吻,责怪碧树的冷酷。第四句“一树碧无情”,叙事的视角新奇、独特。“以己观物”出人意料之外;“无情有理”又在情理之中,因此为人称道。
《蝉》赏析《蝉》——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白话翻释:
蝉停在大树的高处,整日餐风饮露,本来就很难饱足。它因此发出怨恨的声音,可是此举并不能改变它的生存环境。
蝉一直鸣叫到五更天,声音渐渐变得微弱了。可是它托庇的那棵大树,却只顾欣赏着它那一树碧绿肥美的叶片,不肯给予蝉一丁点同情。
一个人在外做着地位卑微的小官,有时难免会想起土偶桃梗的故事。于是想要归隐田园,只怕回去得晚了,故园的小径都已经被荒草掩埋了。
感谢你啊,蝉。你是在用鸣叫声提醒警觉自己的处境。我和你一样,也是家声清白,守穷不变的人。
在古人的认识中,蝉这种昆虫是“餐风饮露”的,它仿佛并不需要和别的生物做利益交换,就可以凭借大自然的赐予活下去,所以唐代诗人特别爱用它来比喻清高的人。
可是“餐风饮露”,并不能让蝉获得饱足。所以在李商隐的想象当中,其实蝉的内心,也是带着一些“恨”意的,恨的是世人对蝉这种生物的不理解。
李商隐少年时代,曾经得到过宰相令狐楚的提携。后者甚至一度视他如子侄,把他带到自己家中,亲手传授他骈文的写法,让他与自己的儿子令狐绹做朋友。
可是令狐楚去世不久,李商隐马上就娶了令狐家政敌的女儿为妻。因为这件事,李商隐同时受到朝中牛、李两党的打击。许多人都瞧不起他,认为他是一个想靠裙带关系往上爬的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李商隐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不但在仕途上得不到发展,在交友上也颇为不顺利。
李商隐始终认为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于是就把自己想象成了大树上面的蝉。大概是“餐风食露”,不食人间烟火,所以与周围显得不协调。
别人看你都不像是个凡人,你心中有“恨”,别人又怎么能够感同身受呢?于是,“蝉”(这里也是指李商隐)就只有“徒劳恨费声”了。
“蝉”孤独地在大树上发出阵阵哀号,叫到天快亮时,气都快要叫断了。这就意味着,“蝉”的生命即将结束了,可是它所托庇的那株大树,还是无动于衷。
“一树碧无情”。树叶碧绿,象征着这株树的生命力旺盛,正当最好的时候。但是大树在这里展露出的欣欣向荣的“生机”,却反衬出了“五更疏欲断”的“死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