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整部小说以双线穿插安娜与伏伦斯基、吉娣与列文的爱情故事为主轴,二者结局一悲一喜。然而小说中对其他人物的刻画和描写,也反映沙皇俄国时期各种思潮和社会政治生活方方面面。每个人在或长或短的出场篇幅中体现了他的思想、行为、价值观点。
我想除了托尔斯泰想表达的安娜爱情故事之外,还可以从其他人物和事件中剖析出作者的一番思考。读完该书,我觉得可以另辟蹊径从另外的角度来解读该书的意义。那就从列文兄弟开始吧。
列文三兄弟:同母异父的老大柯兹尼雪夫、亲兄弟老二尼古拉及老三列文。
三人出身贵族,继承父祖大量田产。老大属于精英阶层中的知识分子代表,职业是作家、教授;老二尼古拉则是社会运动参与者(或革命者),最终染病落魄而亡;老三列文打理世袭田产,属于贵族阶层接触底层生活的重要的参与者和社会改良者。
列文作为主角之一,他心思细腻、敏感、不善上流社会之间的交际。投身于农业改良中,然而由于其阶层的局限,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弄清土地与人的关系、地主与佃农的天然矛盾。他认同他贵族的天然身份,不会、也可能让渡其土地所有权。而要达到提高效率、增产增收的效果,使佃农像地主一样精心伺弄土地、奋发耕种、积极主动修理生产工具,这其实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其实可以从他与朋友打猎时两次借宿到一户富农家的对话中可以了解到问题的根本所在——即所有权。他也曾经学习借鉴欧洲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然而他也认为铁路的修建对农业发展并没有积极效果。作为独立个体,他并不是宗教坚定信仰者,经常会对宗教批判式反思——正如文末与土耳其作战带来的深度思考——即使由于结婚需要、妻子生产的关键时刻,也仅仅是权宜之计而已。通过在农业生产生活的实践,他不断探索、思考,甚至在经历尼古拉之死后,也产生了关于人存在的意义、关于宗教的思考。到文章最后,经由农民不经意的一句话,醍醐灌顶般得到升华,似乎认同了宗教的意义。
柯兹尼雪夫作为知识分子代表。他有也他的执着和身份认同的优越感——即他所说的脑力劳动者——对待感情的执着与理性、夫权的欲念、掌握舆情的代表。总而言之,柯兹尼雪夫应该是让多数人舒服、愉悦的人。他虽巧舌如簧、善于辩论,但也极具绅士风度、克制情绪。他把农村生活当作休闲和放松,这一点与列文也完全不同。他的观点应该是当时精英阶层对社会的整体态度,投身于国家管理,善于利用媒体的力量表达观点,从而包装成民意——而并不真正的倾听民意——他们所认为的民意和正义性。
尼古拉在小说中占的篇幅很少,占一大章节的其实是他迈向死亡时期。他和两位兄弟都不同,开始放弃了财产的继承。作为贵族,他前期信仰社会主义,并且参与了一些活动。生活潦倒、兄弟观点差异大、疾病缠身。他跨的步子最大、积极实践阶层的跨越,然而事实也给他最大的教训,最终在穷困潦倒中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