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实例看内卷:努力为何变了味
“内卷”这个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时不时就能在网上看到,或者听身边人说起。可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咱们就用生活里的事儿,把它讲得明明白白。
先来说说职场上的加班内卷。小王和小李在同一家公司做销售,业绩考核压力很大 。一开始,大家都是正常下班。可有一天,小王为了多完成一些业绩,主动加班到很晚。领导看到后,表扬了小王。这下,小李坐不住了,心想:“他加班,我不加的话,业绩肯定比不过他。”于是,小李也开始加班,而且比小王加得还晚。其他同事见状,纷纷效仿。渐渐地,加班成了公司的“潜规则”,大家都疲惫不堪。可从整体来看,公司的销售业绩并没有因为大家疯狂加班而大幅增长,每个人的收入也没有明显提高,这就是典型的内卷。在有限的业绩指标和晋升机会下,大家拼命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只是提高了“竞争门槛”,个人的收益与付出严重不成正比 。
再看看教育领域的内卷。家长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让孩子能在升学竞争中脱颖而出,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鸡娃”。别的孩子周末上一个兴趣班,自己的孩子就得上两个;别的孩子请了私人家教,自己孩子也不能落后。结果,孩子们的课余时间被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填满,小小年纪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然而,学校的招生名额是有限的,即使孩子们都变得更优秀了,录取分数线也会水涨船高,真正能进入理想学校的还是少数。这就像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军备竞赛,大家都在不断投入,却没有获得与之匹配的回报。
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就是排队。假设在一个餐厅门口排队等号,本来大家都规规矩矩地站成一排,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等待。突然,有个人为了能早点进去,往前插队。这时候,后面的人就不乐意了,觉得自己吃亏了,于是也纷纷往前挤。结果,队伍变得混乱不堪,每个人都花了更多的力气去争抢位置,可最终进去餐厅的时间并没有比一开始有序排队时快多少,反而大家都变得更加烦躁和疲惫 。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内卷就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为了争夺这些资源,不断地增加投入,陷入一种非理性的竞争状态。这种竞争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还让大家都变得焦虑和疲惫,而最终的收益却没有明显增加。就像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大家都在拼命地打转,看似很努力,却始终无法突破这个局限,实现真正的发展和进步。内卷不是正常的竞争,正常竞争能激发创新和进步,而内卷更多是无意义的内耗 。所以,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身处内卷之中时,不妨停下来思考一下,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方式,既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又不用陷入这种疲惫的竞争漩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