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叶赫那拉之骄子,字容若,号楞伽山人。生于京师繁华地,名门望族之后裔。其父大学士明珠,其母英亲王女,一品诰命显尊贵。自幼饱读圣贤书,文武双全人称奇。
十七入国子监,祭酒徐元文赏识之。十八乡试中举人,次年贡士名更扬。奈何命运多舛折,康熙十二因病伤,殿试错过待时长。直至十五补考时,二甲七名赐进士裳。
儒道熏陶心自明,拜徐乾学为师长。出身名门心淡泊,诗词寄情是所望。妻卢氏难产逝,悲痛欲绝悼亡章。二十四岁集词作,《侧帽集》名扬四方。后又《饮水词》出,合为《纳兰词》芳。三百四十九篇作,文人学士皆颂扬。
康熙二十四年暮,抱病与友聚一堂。病情加重七日逝,年仅三十一载芳。
今荐纳兰冬日词,乍暖还寒品茶香。指尖温热词句凉,悲欢离合岁月长。纳兰笔下冬景美,孤影自怜哀愁藏。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康熙二十一年,岁在壬戌,二月十五日,云南叛乱既定,康熙大帝心生祭告奉天祖陵之念,遂决议出关东巡。纳兰性德,身为御前侍卫,自是随驾而行,一行众人虔诚拜谒永陵、福陵、昭陵,至二十三日,方出山海关。
塞外风光,虽壮丽无比,然风雪交加,凄迷一片,冰霜之苦寒,令人心生畏惧。纳兰性德生于关内,长于京城,此番亲历边塞之苦,自是感慨万分。望着那茫茫白雪,思及京师中温暖之家,心中愁绪万千,遂援笔而书,成《长相思》一词。
词中“山一程,水一程”,道尽旅途之艰辛;“风一更,雪一更”,绘出边塞之苍凉。而“聒碎乡心梦不成”,更是将词人思乡之切,表现得淋漓尽致。
世人胸怀间,皆藏一座寒山,千里冰封映雪飘。
佳节之时,独倚窗前,思绪万千;离家之际,回望双亲,泪光点点;相爱之人,难以相守,心如刀绞。此皆置身寒山之境,唯余自身,取暖于孤寂之中。
人间世事,沧桑无尽,然吾辈需学会淡然视之。寒冬已至,春风岂会遥远?
《临江仙·寒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
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此词乃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为悼念其亡妻卢氏所作。卢氏因难产离世,纳兰性德悲痛万分,于亡妻去世一年后的冬日,见院中寒柳,想起亡妻生前之模样,如今却已如烟絮般随风而散,心中悲从中来,遂作此词。
柳絮杨花何处去?原是冰雪将其摧。梦中再逢昔时会,难忘至今心难回。愁思寄予西风里,劲风难散我愁悲。
深冬时节万物藏,萧瑟之感满心房。念及心中那个她,如今却已不在旁。
生逢君乃花光运,欢喜憔悴皆因郎。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
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康熙年间,彼时的纳兰性德正值青春年华,却已饱尝人间离愁别苦。他身为御前侍卫,虽身份尊贵,然内心却常感孤寂与无奈。一日,于残雪之夜,他独自徘徊于书房之中,望着那凝辉之残雪,映照于冷寂之画屏,心中不禁生出无限感慨。又闻远处《梅花落》之笛声,悠扬而凄清,更添其心中之惆怅。夜深人静之时,月色朦胧,他更是思绪万千,忆及平生之点点滴滴,遂援笔而书,成此佳作。
梅花随风轻轻落,忧伤笛声入心窝。哀而不伤情难掩,隐而不发更凄绝。闭目犹闻断肠声,词人落泪伤神多。
世事自古两难全,月有阴晴人离合。岁月无情如流水,光阴东逝难再回。余生须学放下念,莫带痛苦度残年。
唯愿君惜眼前人,莫负此生情难追。
《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
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
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康熙二十一年(1682)秋,纳兰性德奉旨执行军事侦察任务途中。彼时,词人面对着塞外苦寒之景,三更之时,朔风凛冽,大雪纷飞。他身为征夫,远离故土,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风雪交加之夜,词人梦境中犹见桃花明月,温馨绮丽,然现实却苦寒荒凉,梦境与现实之反差,更添其内心之悲苦。
北风凛冽雪飞扬,三更梦回桃花香。号角声声惊梦醒,泪凝红冰枕边凉。
夜幕降临入梦时,惧梦惧醒皆成伤。梦中相逢醒成空,不梦又恐思断肠。
入骨相思君可知,此情难抑心彷徨。
《眼儿媚·咏梅》
莫把琼花比澹妆,谁似白霓裳。
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莫近东墙。
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
可怜遥夜,冷烟和月,疏影横窗。
纳兰性德寄居成亲王府之时,有一表妹名唤舒穆禄雪梅,亦居于府中。二人青梅竹马,情愫暗生,常于书房中一同读书,耳鬓厮磨,情深意切。一日,纳兰性德见表妹早起梳妆,其容颜之美,宛若梅花初绽,又恰值严冬,窗外梅花傲雪绽放,遂触景生情,挥毫而就,成此《眼儿媚·咏梅》一词。
梅花冰肌玉骨,斗寒开放,清幽高洁,自然标格,不与凡花为伍,诗人以梅花之品格喻人之品格,既是诗人一种自足,也是一种孤往的性格与情怀。
冬日寻香踏雪行,一枝红艳映雪明。梅雪交辉映眼帘,景致如画心自倾。
雪似纯真情无瑕,梅如清寒骨自嘉。人当如雪持纯洁,似梅清寒有骨骸。
无脾之气和为贵,有骨之气节难摧。
愿君如梅又如雪,世间美好共徘徊。
《采桑子·非关癖爱轻模样》
非关癖爱轻模样,
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
飘泊天涯。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康熙十七年(1678)十月,纳兰性德扈从康熙北巡塞上之时。词人惊叹于塞上雪之凛冽,其气势迥异于中原,遂有感而发,援笔书此佳作。彼时,纳兰性德身为御前侍卫,虽身份尊贵,然内心却常怀孤寂与无奈。塞外之行,风雪交加,凄迷一片,更添其心中之愁绪。词人望着那茫茫白雪,思及自身之遭遇,遂将天涯行役之苦、漂泊无依之悲,尽诉诸笔端。
冬雪纯洁美无瑕,不慕荣华厌仕家。漂泊如雪少人怜,知音难觅感孤遐。
世间喧嚣何所惧,慢行观云赏花华。别离常事须看淡,心中有情路不赊。
惟愿长路缓缓行,与君共度好年华。
《临江仙·带得些儿前夜雪》
带得些儿前夜雪,冻云一树垂垂。
东风回首不胜悲,
叶干丝未尽,未死只颦眉。
可忆红泥亭子外,纤腰舞困因谁。
如今寂寞待人归,
明年依旧绿,知否系斑骓。
据说此词是纳兰性德在寒冷的冬夜,看见了一株处境惨淡的柳树,它不仅要对抗严冬的寒风,还要经受霜雪的磨砺,树枝上的积雪泛着逼人的寒气。这株柳树的坚韧与词人心中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交织在一起,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彼时,纳兰性德的妻子卢氏已因难产离世,他悲痛万分。寒风中的柳树,让他心中更加凄凉。面对此情此景,遂提笔写下此词,以寄托对亡妻的哀思。
雪后寒柳带残雪,寒气逼人心凄切。凛风拂过忆春风,愁病交加思亡妾。
纳兰言“人生若只如初见”,然世事无常难再回。时光匆匆如流水,渐行渐远心难追。
生死永隔情难舍,唯经历者方深知。
愿君珍惜眼前时,莫待失去空后悔。
《浣溪沙·十八年来堕世间》
十八年来堕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
多情情寄阿谁边。
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偏。
相看好处却无言。
此词乃纳兰性德为妻子卢氏所作,创作于他们新婚之时,即康熙十三年(1674年)。彼时,卢氏正值青春年华,十八岁的美好年岁,与词中“十八年来堕世间”之句恰好相应。新婚之喜悦,与对妻子深深的爱意,皆融入此词之中,使得全词情感真挚,动人心弦。
淡淡款款若仙姿,初读青涩冷滞时。哀婉怨愁闺情现,容若内心谁人知?
大将雄心或雅情,世间万事难明晰。千人千面扮角色,乖孩严父亦相依。
人生如戏须尽演,内心柔软且坚毅。
做好分内生活馈,时光不败美人姿。
《忆桃源慢·斜倚熏笼》
斜倚熏笼,隔帘寒彻,彻夜寒如水。
离魂何处,一片月明千里。
两地凄凉,多少恨,分付药炉烟细。
近来情绪,非关病酒,如何拥鼻长如醉。
转寻思不如睡也,看到夜深怎睡。
几年消息浮沉,把朱颜顿成憔悴。
纸窗淅沥,寒到个人衾被。
篆字香消灯灺冷,不算凄凉滋味。
加餐千万,寄声珍重,而今始会当日意。
早催人一更更漏,残雪月华满地。
此词作于塞上,彼时纳兰性德身处苦寒之地,远离故土与亲人,内心孤凄幽怨。词中“斜倚熏笼,隔帘寒彻,彻夜寒如水”之句,生动地描绘出词人塞上苦寒、彻夜无眠的况味。而那“离魂何处,一片月明千里”之句,则更是抒发出词人深深的思念之情,无论是思亲还是念友,皆在这月明千里之夜,显得尤为真切与凄凉。
韶光匆匆催人老,朱颜憔悴岁月遥。孤灯半明映寒窗,一人独立听雨潇。
寒更雨疾夜难熬,单薄衾被寒侵骨。盼团圆兮离人苦,望归期兮游子孤。
有人问,等一人何情?席慕蓉言,似两山遥遥相望,闻君声柔情绵长。
相聚一刻意圆满,重逢之时心自安。愿君知晓,等待之美,皆因相聚之欢。
纳兰词中冬景现,银装素裹雪漫天。漫天白雪虽至美,亦含孤影思绵绵。
人生短促春易老,转瞬白雪覆花妍。浮华褪尽心所向,始悟初情最缱绻。
愿君冬日如雪花,寒中绽放雅自华。涤尽尘埃心自静,慢寻光阴明媚加。
与君共赏此冬景,岁月浅淡安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