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全诗一共三十六句,四句换一次韵脚,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想象奇妙,意境空明,语言隽永,韵律宛转,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大家都知道,春、江、花、月、夜是诗中最常见的景物和意象,当这五个字结合在一起时,张若虚用神奇的笔,奏出了一曲绝唱。张若虚通过这首诗描绘出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世界,眼前是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流宛转、月照花林等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耳边仿佛可以听到海潮声、江流声、捣衣声、雁叫声与叹息声交织的动听乐章,有景有情有哲理,真真切切体现了大唐的极致浪漫。事实上,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生前寂寂无名。直到宋代,张若虚和他的这首诗才为世人所知,此时,距张若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三百年。再三百年,明代对张若虚的认识又有了提高。又三百年,到了清代,这首诗被称之为“孤篇横绝,竟成大家”,从此,也就有了“孤篇盖全唐”的美誉。再到民国时期,闻一多先生赞之曰“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经历了千年岁月,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终于被推上了神坛。真正的刻骨铭心的感情应如是,也淡然也浓烈,可以瞬间消逝,也可以永不褪色。无疑,张若虚在创作情感把握上做到了这一点,因此,他的这首《春江花月夜》,穿越千年,依然美得惊心动魄,直击心灵,又不失含蓄雅致。能够荣获“孤篇盖全唐”的美誉,真乃是实至名归。
2021年3月27号
《望月怀远》张九龄,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曾经深得唐玄宗的赏识,出阁入相,担任过尚书右丞相。柳宗元是他的门生。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他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远,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其《感遇》、《望月怀远》等为千古传颂之诗。《感遇》更是名列《唐诗三百首》第一首,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联,历来公认是他高洁情操的写照。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享誉大唐,贡献最大,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今天复习《望月怀远》,原文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单从字面意思来看,这首诗的大意是: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我独自一人,静静地仰望天上的明月,但我心里知道,远隔天涯的她,此时此刻,也在仰望同一颗明月。有情人无缘在一起,天各一方,你在那一端,我在这一端,却做着同一件事,都在长吁短叹,共同埋怨长夜漫漫,实在难熬;有情人儿,你想着我,我念着你,一腔相思,情悠悠,意绵长,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吹灭蜡烛,去观赏明月吧,月亮散发着轻柔的光,淡淡洒满整个屋子,如同她温柔多情的目光,让我充满怜爱;我禁不住起身披衣,来到院里,想尽情地感受月光如水的温柔,忽觉得天寒露重,仿佛寒冷的露珠浸润着肌肤,平添一份冷意。今晚的月光好美啊!我真的想采撷几缕,送给远方的她,可我双手捧满月光,终归不能相赠;不如回屋睡觉吧,或许,在梦里我们就可以彼此相会,也只有在梦里才是久别重逢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