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故事简单概括,历史故事四面楚歌的主要内容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5-04-22 21:39:16

四面楚歌故事简单概括,历史故事四面楚歌的主要内容(1)

古代盛行的述史方式
纪传体

国学瞭望台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史学典籍浩如烟海,正史、野史混杂交错,历史的真面目影影绰绰。在皇权的压力下,一些铁骨铮铮的史官“不虚美、不隐恶”,呕心沥血,为我们留下了震古烁今的篇章。读史使人明智,鉴古可以知今,让我们以《史记》《汉书》为例,拨开重重迷雾,一起走进真实的历史!

知识汇集地

官方修史的文体 纪传体

纪传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纪”主要指帝王本纪,放在最前面;“传”为帝王之外的人物的列传。纪传体史书以大量人物传记为核心,记言又记事,不仅在某一篇人物传记中集中体现这一具体人物,还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对其事迹进行补充。

纪传体的开山之作是《史记》,此后这种记录历史的方法被历代史官称道并效仿。我国的“二十四史”,即我们一般所说的“正史”,基本都是纪传体。这一体例不仅影响了中国史书的编写,对周边国家的历史编纂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史记》以前的史书中,《尚书》是对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春秋》《左传》是按照年月日的时间顺序记录事件;《国语》《战国策》是按国别编写而成。而纪传体则以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体来记载复杂的历史事件。“本纪”按年月时间顺序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世家”主要记载世袭的诸侯贵族的史迹以及特别重要的人物的事迹;“列传”记载了帝王诸侯之外,各个阶层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史实;“书”记述各种典章制度,涉及地理、经济、天文、礼乐等方面;“表”用谱牒的形式来简列人物和史实,分为世表、年表、月表、世系表、人表等多种。

同时,纪传体会配有卷首语和卷后论,合称为史论。这些关于人物和事件的评论,不仅能够更好地交代所述内容,评论政治得失,还能体现史学家的历史见解。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名《太史公书》,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体制完备、规模恢宏的历史著作,记载了从上古黄帝时代到西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后人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并认为“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成就最高的史学著作。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其中本纪、世家和列传占据了全书的主要篇幅。“本纪”是全书提纲,按照时间顺序记述帝王的生平事迹,所记载的内容既注重当权者的政治得失,又彰显了国家盛衰兴败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十二篇本纪并非都是帝王传记,具有王者风范的项羽和执掌汉朝政权的吕后都有本纪。三十篇“世家”和七十篇“列传”记录了三千年里著名的文化名人、王侯贵胄、刺客、侠士、商人、医者等各阶层代表性人物的事迹。十“表”以大事年表和人物年表来划分历史断限,综述天下大势。八“书”则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是研究历史制度不可缺少的重要史料。五个部分各成体系又相互补充,详于此则略于彼,共同构成了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由于本纪与列传是《史记》的主要部分,因此这种著史方式被称为“纪传体”。

《史记》不但开纪传体之先河,还成为我国记述正史的范本。司马迁广泛搜集资料,并实地考察,连贯准确地记述了从上古到西汉各个时代的史实。同时,《史记》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巨著,司马迁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描绘出众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如贤明的商汤、卧薪尝胆的勾践、忠贞不贰的屈原、舍生取义的荆轲等。这些人物来自不同的阶层,自帝王将相至市井侠士,林林总总涵盖百家,令人叹为观止。无论在史学还是文学领域,《史记》都堪称辉煌巨著,因此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四面楚歌故事简单概括,历史故事四面楚歌的主要内容(2)

◎ 湖北省博物馆墙上浮雕

人物名片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夏阳(今属陕西渭南)人。司马迁是史官司马谈之子,继父职任太史令,后任中书令。因替败降的李陵求情,司马迁惨遭宫刑。他忍受着极大的屈辱,历时十三年著成《史记》,被后世尊称为“...

原文

项羽之死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dài)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yì)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chēn)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yǐ)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yì)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译文

项王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军中士兵很少,粮食也吃完了,汉军和诸侯军队将他们重重包围。深夜,周围的汉军唱起楚地民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军已经完全占领楚地了吗?这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楚人!”项王夜间起来,在帐中饮酒。有一位叫虞的美人,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一匹叫骓的骏马,项王一直骑着它征战沙场。这个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唱着自己作的诗:“力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啊,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怎么安排你啊,才妥善?”项王一连唱了几遍,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的眼泪流下好几行,左右侍者也都俯首落泪,没有一个人忍心抬头看他。

于是项王骑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他们趁夜突破重围,向南而去,飞驰而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项羽已经突围,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时,跟随的部下只剩下一百多人。项王到达阴陵时,迷失了方向,便向一个农夫问路,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奔驰,陷进了一片大沼泽中,因为这个缘故,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逃去,到达东城时,(跟随的壮士)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估计自己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们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场仗,凡是抵挡我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天下。可是如今我却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作战的过错。今天肯定要战死了,我愿意为诸位痛痛快快打一仗,一定要战胜敌人三回,为你们冲破重围,斩*汉将,砍倒军旗,让你们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绝不是我作战的过错。”于是他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又把他们包围了好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为你们拿下一员汉将!”他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项王*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斥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受惊,退避了好几里。项王的骑兵们分三处会合。

汉军不知道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一名汉军都尉并*死百八十汉军。项王再一次集合骑兵,发现只损失了两名骑兵。项王问骑兵们:“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正如大王所说的那样。”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在岸边等候,他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了。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就没法渡江了。”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让我灭亡,我还渡乌江做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心中难道没有愧疚吗?”于是他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的长辈,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它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掉它,把它送给您吧。”他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光项王一个人就*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负伤十几处。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正面,于是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说:“我听说汉王悬赏一千斤黄金、一万户封邑来买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说完,项王拔剑自刎而死。

四面楚歌故事简单概括,历史故事四面楚歌的主要内容(3)

解析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名篇。项羽的一生跌宕起伏,司马迁浓墨重彩,描写了许多精彩场面,如鸿门宴、破釜沉舟、垓下之围、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等,都广为传颂。作为楚汉之争的失败者,项羽并未跻身帝王之列,但他的传记却被司马迁破例列入专为帝王作传的“本纪”中,足见西楚霸王的魅力之大。

选文描写了西楚霸王一步步走向穷途末路的悲壮历程,刻画了项羽慷慨悲歌、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在垓下之围中,司马迁用笔如神,为读者再现四面楚歌的历史现场,展现了项羽的悲凉与无奈。乌江自刎前,司马迁多次描写项羽率兵*出重围,凸显了其骁勇善战、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然而*出重围的项羽最终选择了自刎而死,千百年来让无数人为之惋惜。司马迁通过项羽和乌江亭长的对话,将项羽在生命最后时刻的那种从容不迫与遗憾内疚刻画得淋漓尽致。选文中,作者将项羽的叱咤风云、儿女情长与慷慨悲壮融为一体,用高超的叙事技巧塑造了项羽的光辉形象。

原文片段

完璧归赵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nì)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huò)。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译文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十分高兴,将和氏璧传给妻妾和侍从们观赏,侍从们都大声欢呼万岁。蔺相如看秦王没有用城池来抵偿赵国的意思,就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小斑点,请让我来指给大王看。”秦王就把和氏璧交给了他。蔺相如趁机拿着和氏璧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气冲冲,头发把帽子都顶了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您想要和氏璧,就派人发文书给赵王,赵王召集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婪,自负强大,想用空话骗取和氏璧,城池恐怕我们是不能得到的’。商议后不想把和氏璧给秦国。可是臣以为老百姓之间交往尚且不会相互欺骗,更何况是大国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的缘故就让强大的秦国不高兴,这是不应当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臣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将文书送给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尊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现在臣来到秦国,大王您在一般的场合接见我,礼节十分怠慢,得到和氏璧之后,将它传给美人观赏来戏弄臣。臣看大王没有酬报赵国城池的意思,所以臣又把和氏璧取了回来。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的话,臣的头今天就同和氏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蔺相如手里拿着和氏璧,斜眼看着柱子,就要往上撞。秦王生怕他把和氏璧撞碎了,就连忙道歉,请他不要冲动,并招来相关官员,按着地图,指着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池(说要将它们)给赵国。蔺相如猜想秦王只不过是假装把城池给赵国,实际上赵国还是得不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害怕秦国才不得不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该斋戒五天,并安排九宾大典,臣才敢把和氏璧献给您。”秦王考虑了一番,觉得还是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并把蔺相如安排在了广成馆。蔺相如想着秦王即使斋戒,也绝对不会按照约定把城池给赵国,就派随从穿上粗布衣裳,怀中藏着和氏璧,从小路上逃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安排了九宾的大典,派人邀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到了之后,对秦王说:“秦国自缪公以来的二十多位国君,没有一个是信守诺言的。臣唯恐被大王您欺骗而有负赵国所托,所以派人带着和氏璧回去,(现在)已经抄近道到了赵国。况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您派一位使臣到赵国去,赵国马上就把和氏璧给您捧过来了。现在凭着秦国的强大,您如果先割让十五座城池给赵国,难道赵国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大王您吗?臣知道欺瞒大王是死罪,臣请求接受汤镬的刑罚。请大王和各位大臣好好商议此事。”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苦笑声。侍从中有人要拉蔺相如去行刑,秦王便说:“现在*了蔺相如,终究还是得不到和氏璧,反而会破坏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就趁机好好款待他,让他回赵国。赵王难道会因为一块璧而欺骗秦国吗?”最终秦王还是在朝堂上接见了蔺相如,大礼结束后让他回了赵国。

蔺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一位德才兼备的贤人,出使秦国能够不辱使命,就封蔺相如为上大夫。后来,秦国并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没有给秦国和氏璧。

四面楚歌故事简单概括,历史故事四面楚歌的主要内容(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