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在中国古代社会曾经发挥过很多作用。在纸被发明之前,竹简是重要的书写工具之一。成语“罄竹难书”中的“竹”即竹子、竹简。还有箫笛一类乐器,也用竹制,故“竹”有乐器、音乐义。竹子的外形高挑飘逸,内空外直,类同人的谦逊的品性,常常为古人颂扬,因此竹子常常同“君子”相提并论,于是就有了“梅兰竹菊”(四君子)、“竹林七贤”等说法。
朱元璋《咏竹》诗词赏析
朱元璋的《咏竹》一诗,以竹子为喻,赞美其刚正坚强、高洁不阿的品质,同时也暗喻了自己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远大梦想。这首诗不仅是对竹子的赞美,更是对自身品质的写照。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这句诗描绘了竹子在严寒中依然保持挺拔,即使被雪压弯也不屈服于泥土,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随着红日的升起,竹子再次挺直腰杆,与天空齐平,象征着朱元璋在逆境中奋起,最终实现自己的抱负。
古人爱竹,文人墨客为之挥毫吟咏,绘画抒怀,也形成了独有的竹文化。其中有关竹子的诗词不计其数。白居易:“水能性淡是吾友,竹解心虚即吾师”。亦有:“竹死不改节,花落有余香。”之说。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写出竹子的高风亮节和挺拔凌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若说竹子最出名的十首诗,以下这些诗作颇能展现竹之韵味与文人之情怀。
1、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诗乃咏竹之经典,借竹喻人,赞颂坚韧不拔之精神。
2、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此诗描绘了新竹之生机与清幽,寓含诗人之雅致情怀。
3、郑板桥《新竹》:“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借新竹喻后辈,彰显老一辈之扶持之功。
4、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赞美竹子之坚韧与顽强,于百花凋零后独傲雪中。
5、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此诗营造了一种幽静雅致的竹林意境,颇能引人遐想。
6、李峤《咏竹》:“高簳楚江濆,婵娟含曙氛。白花摇凤影,青节动龙文。”分别从竹之花、节、叶、枝描绘,尽显竹子之优雅风姿。
7、王安石《咏竹》:“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以竹自喻,抒发诗人之高洁情操与坚韧品格。
8、杨万里《新竹》(注:此处与前文郑板桥《新竹》不同):“东风弄巧补残山,一夜吹添玉数竿。”以拟人手法描绘竹子一夜之间冒出地面的神态,生动有趣。
9、刘孝先《咏竹》:“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借竹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慨,渴望知音之赏识。
10、胡秉言 十六字令 《竹》
竹,刚毅坚贞志气突。脱俗雅,清峻玉洁出。
竹,奉献无私不惧孤。清华外,不媚淡泊朴。
竹,立地谦虚自傲骨。凌霜翠,坚韧不服输。
此十首诗各有千秋,皆能展现竹子之独特韵味与文人墨客之深厚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