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人们经常纠结于主次和先后的区分和选定上。
然而,这又是谁也绕不开、躲不过的事,是做任何事第一要搞清的问题。
只有先确定主次和先后,然后才能有秩序、有效率地做事。
- 如果主次不清、先后不明,就会眉毛胡子一把抓,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难有所成;
- 如果主次倒置、先后反序,就会抓芝麻丢西瓜,或返工重做,劳民伤财、事倍功半;
- 如果主次先后杂乱,就会朝三暮四、摇摆不定,往往会碌碌无为、忙而无果。
所以说,对主次、先后关系判断得准不准、选择的对不对、安排得好不好,最终决定了能不能成行、成事、成功。
怎么确定主次和先后关系呢?
总体思路是:先定事、再选人,然后布局、排序、筹物依次进行。
这是因为,人的活动都是围绕着“事”来展开的,如果“事”都没定,人也不知道干什么,后面的动作也就没法启动。
事定了之后,就要确定由谁来做。没有人做不了事,但有了人也要明确每个人做什么事、做哪个环节、哪个项目的事。因为有的人适合做这个事,有的人适合做那个事,谁也不是万能的,如果先定人再定事,那就是因人设事,本末倒置了。
定了让谁做之后,就要确定怎么做、步骤怎么安排、准备哪些装备物资等。
具体怎么来分清和确定主次先后呢?
分四种情形来应对:
按布置事的人的主次区分事的主次和先后一般原则是按照布置事的人的级别高低依次排序,就是人们俗称的要搞清“大小猫”。
- 总体上讲,领导、挚友、亲人是主要的人,其他人是次要的人。
- 阶段性的,同事、同行、临时合作者会成为主要的人。
- 偶尔的,对你的事特别有制约和影响的人,比如打车时的司机,也会成为主要的人。
但并不是说权力大的人安排的事都重要、都得先办,有时身处高位的人也会安排一些普通的细微的事,比如让下属取份文件、打印个材料。
按事情的轻重区分主次先后只是因为同样的事,不同权力的人安排了,你的重视程度一定会不同,高位者安排的事再小,也得当成主要的事、先办的事。
这看似势利,却是正常的人性,除非遇到了一位圣人或完美的人。
就是看这个事在整个事情中的作用力和影响力大小。
从总体和长远看,必要性、支柱性、核心性、瓶颈性、枢纽性的事,要作为主要的事先办。
- 比如一个组织里与主业、领导、技术骨干、机关、关键技术、支柱产品相关的事;
- 比如一个人出去旅游的身份证、经费、住处、交通工具,一定是重要的事,要放在主位优先对待;
- 有些看似次要的物件却身处重位,如钥匙、合页、连接螺丝,虽小却责重,一失则物伤。
可以说,只要是必要构件都具备了重要位置的条件。
通常情况下,支持性、辅助性、伴随性的事,一般是相对次要的事,要放在次位逐步安排。
- 比如一个组织中的文体活动、生活服务等,一辆车里的座椅材质、车载冰箱等。
但是从局部或阶段性看,一些次要的事会上升为主要事物,比如后面要讲的急事,会阶段性地升级为重要的事,必须先处理。但是如果因此而忽视了主事的总体推进,被次要的事遮蔽了主业,就会主次倒置,或者被碎事牵着鼻子走。
按事情的缓急区分主次先后这是从运动频率和节奏的角度看的。
急事有两个鲜明特征:
一个,急事一定是整个事情中绕不过去的节点或环节,此事不解决、打不通,整个事情动不了;
另一个,急事是后边的事在等待此事的完成,才能展开,如果拖延,可能造成损失或机会丢失。
- 一般地,突然、密集、高强度发生的事,比如临时任务、抢险救灾、反恐维稳、赶抢订单、迟到早退的人多了、工作干劲普遍下降了、别人不配合、同事间互相掣肘等等就是急事;
- 处在瓶颈、枢纽、传递节点上的事,一旦出现故障比如停电、堵车、材料供给不到位、中间环节停业等就是急事。
当急事出现了,小事儿变大事儿,一般的事上升到了舞台中央,它一定会是那个阶段的主要的重要的事,缓事,即使是大事,也要暂时放在次要位置。
按事的难易程度区分主次先后这是以事的复杂程度、工作强度和可知程度来看待的。
难事的主要特点:
- 一是关联的事错综复杂,牵扯到上下左右,互相交织缠绕,梳理起来头绪繁多。比如体制障碍、结构矛盾、人才不足、任务繁重等多个事项同时摆在那里,互相关联,都亟待解决。
- 二是矛盾积累厚重,前面的还没有解决好,后面又增添新问题,一层层一环环接续而至。比如老政策长期不修改、工程项目多年完不成。
- 三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明明知道应该办,可资源力量短缺,一时难以提供基本条件。比如看着房价要涨,孩子结婚要有房,可没钱买。
- 四是面对的情境像个黑洞,了解掌握的信息很少,不知从何处着手。比如找人办事,到底能不能办,自己心里没底,又很着急。
易事是相对于难事而言的,如果关系简单明了、问题积累不多不久、具备了启动条件、初步掌握基本信息,就不算是难事。
面对难易之事,一般是难事为主,易事为次。
因为难事往往牵扯面广、关系重大、制衡性强,对全局和长远影响深刻,早晚必须解决。在做事上,应始终把难事作为主线来对待,这样才能把握前进方向,不至于发生较大偏差或失误。
但处理起来则是:先易后难,或者化难为易。
好处是通过积累小成功,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最终实现大目标,解决大问题。
先易后难,选定容易突破的切入点,即找出资源力量条件有支撑、好协调配置、可以尽快启动的那个点或环节,从它入手,开个好头,破一点而顺全局,一点一点传递放大。
化难为易。把难事逐级分解到三四级,最终转化成许多小的易处理的事,然后,选择其中几个关联度、传递性和敏感性较强的点作为切入点,逐点逐级各个击破,最终解决难事。
诸事繁杂,主次、轻重、缓急、难易交织存在,理论上既可同步同力推进,也可区分对待,梯次配置推进。
但实际上,能够同步同力推进的状态很少存在。因为资源力量短缺和事物演变的客观制约,人们只能区别性地分步实施。所以选准切入点才是决定性、关键性的事情,真正展示人的能力水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