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低飞无风即雨的哲学原理,雨后蜻蜓低飞的真正原因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5-04-27 06:25:20

蜻蜓低飞无风即雨的哲学原理,雨后蜻蜓低飞的真正原因(1)

作者:·黄媂


小时候我第一次了解到蜻蜓这种昆虫,是在两句谚语当中:

「蜻蜓低飞,不风即雨。」

「蜻蜓高,晒得焦;蜻蜓低,雨迷迷。」

现代的蜻蜓体型虽然很小,但是它们却可以精准地预测天气的变化。假如时间倒回到3亿2000万年前的石炭纪,我们就不会有抓捕蜻蜓来玩耍的念头了,石炭纪的蜻蜓体型实在是太过于庞大了,足以超出我们的认知,正因为它们的体型庞大,所以石炭纪的蜻蜓拥有一个霸气的名称——「巨脉蜻蜓」。

虽然现存于地球上的蜻蜓体型并不大,现代的蜻蜓和石炭纪的“巨脉蜻蜓”相比虽然外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从远古时期保留下来的石炭纪化石“巨脉蜻蜓”要比现代的蜻蜓大10多倍。蜻蜓是当今地球上最古老最原始的昆虫之一,目前已发现历史最悠久悠久的蜻蜓化石来自于3.2亿年前的石炭纪,这是比恐龙更早出现在地球上,早在恐龙出现之前,蜻蜓就已经在地球上占有一席之地了。

举例说明:

1880年法国的煤矿工人意外地挖掘到了一块蜻蜓化石,这只远古时期的蜻蜓冀展宽达0.75米。1885年法国的古生物学家查尔斯·布隆尼亚特将这块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块蜻蜓化石中的蜻蜓命名为“巨脉蜻蜓”。1979年在英格兰的博尔索弗市又出土了一块蜻蜓化石,这块化石现完好无损地存放于巴黎的法国国立自然史博物馆。

蜻蜓低飞无风即雨的哲学原理,雨后蜻蜓低飞的真正原因(2)

石炭纪的蜻蜓体型为什么会如此庞大?

远古时期的蜻蜓体型之所以会如此庞大是和地球当时的生活环境有关,其中之一就是含氧量。

昆虫吸取的氧气是通过血管扩散到全身的,这种输送氧气的方式会限制昆虫的体型,现存于地球上的昆虫体型一般都比较小,因为生物的体型大小是与含氧量直接挂钩,一旦生物生活在一个含氧量较高的年代环境中,那么它们的体型一定是庞大的。假如年代环境的含氧量相对较低,那么它们的体型也会随之缩小。

通过对化石的采样分析,处于石炭纪年代的地球大气层中的含氧量比现在高20%,因此生活在这样环境当中的生物无论是躯体密度或是体型都是相当大的。20%这个数据是相对准确的,因为巨脉蜻蜓的体型正好是现代蜻蜓的10多倍。

巨脉蜻蜓的巨大畸形症状和氧气获取之间的关系足以阐明了含氧量过高会让生物的体型变大。除了巨脉蜻蜓外,石炭纪时期的生物体型都是巨大的。

例如:体长3米的节胸蜈蚣、体长2.2米的引螈、体长6.5米重达2吨的希氏根齿鱼、体长超过10米重达6吨的无棘腔鳄等等。

距今2.5亿年前的巨脉蜻蜓由于某种原因灭绝了,现在我们只能在化石当中见到这种体型庞大的远古蜻蜓了。「巨脉蜻蜓」作为地球上曾经最大的飞行昆虫类是我们研究石炭纪时期的环境和同年代动、植物的重要标本。

蜻蜓低飞无风即雨的哲学原理,雨后蜻蜓低飞的真正原因(3)

水、陆、空三栖物种

处于稚虫时期的蜻蜓体态是十分怪异的,看起来不像是地球上的生物,反而更像外星生物。蜻蜓稚虫身材短小,豆娘稚虫身材狭长,区分蜻蜓稚虫和豆娘稚虫主要是看它们的尾巴,豆娘稚虫的尾巴末端像海王波塞冬的武器“三叉戟”,“三叉戟”的用途和肺的功能一样是用来呼吸的。蜻蜓和和豆娘稚虫一样都是依靠尾巴来呼吸的,它们的呼吸系统结构非常复杂,但是它们却可以依赖这个呼吸系统在极其严寒的冷水中度过数月或数年。

稚虫期的蜻蜓和成年期的蜻蜓有两个共同之处:

1.复眼、

2.猎食本能、

稚虫期的蜻蜓主要以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会捕食比自己体型大几倍的小鱼、小虾和蝌蚪。它们捕猎猎物时会缓慢地潜行接近猎物,当猎物处于攻击范围内时就会以闪电般的速度紧紧将猎物咬住。稚虫期的蜻蜓有一个可以向下延伸的下鄂,捕猎时这个下鄂从弹出至收回,完成这套动作仅仅需要20毫秒,这种独特的捕猎方式是许多电影怪物模仿之处。

成年后的蜻蜓和直升飞机一样可以做到在空中悬停,并且可以在悬停的静止态转换到最高飞行时速的运动态,蜻蜓挥动翅膀的次数不像其它昆虫那么多,它们的翅膀每秒挥动30次左右,相对于其它昆虫而言这样的挥动次数是飞不起来的,所以平时我们听到苍蝇、蚊子、蜜蜂等一些昆虫飞过我们身边发出的声音是“嗡嗡声”,而蜻蜓飞过我们身边发出的声音是”嘶嘶声”。

蜻蜓低飞无风即雨的哲学原理,雨后蜻蜓低飞的真正原因(4)

首页 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