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囊胠箧
“探囊”:用手摸袋子,撬开小箱子,指偷盗。胠(qū),指从旁边撬开,箧(qiè),小箱子,藏物之具。这一成语整个意思是用手摸袋子,撬开小箱子。指偷盗。
典故出自战国末期宋国人庄周的著作《庄子·胠箧》中的一段话:“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绑紧)缄縢(绳索)、固扃 (绳索);此世俗之所谓知(智)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 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为了防备那些撬箱子、掏口袋、开柜子偷东西的小偷,于是就一定会绑紧绳结、加固锁钥。这就是世俗所说的聪明。谁知江洋大盗一来,却背上柜子、提着箱子、挑着口袋,拔腿就跑,唯恐绳子、锁钥不够牢固。那么以前所谓的聪明,不就是为大盗积聚财富吗?所以,让我试作论述:世俗所谓的聪明人,有不为大盗积聚财物的吗?世俗所谓的圣人,有不替大盗守卫财物的吗?
庄子又说:怎么知道是这个道理呢?当年的齐国城邑相望,鸡狗之声相闻,鱼网所撒布的水面,犁锄所耕作的土地,方圆两千多里。整个国境之内,所有用来设立宗庙、社稷的地方,治理各级行政区的措施何尝不是效法圣人所为呢!然而田成子一下子*了齐国的国君就窃据了整个齐国。他所盗窃的难道仅仅只是那样一个齐国吗?连同治理这个国家的圣制之法也一块儿劫夺去了。而田成子虽然有盗贼的名声,其处却如尧舜那样安稳的地位,小国不敢非议他,大国不敢讨伐他,他世世代代窃据齐国。那么,这不就是盗窃了齐国及其圣制之法,用来守卫他的盗贼之身吗?所以我曾试图讨论这种情况,世俗所谓最聪明的人,有不为大盗积聚财宝的吗?所谓的圣人,有不为大盗守护财物的吗?怎么知道是这个道理呢?从前关龙逄被斩首,比干被剖心,苌弘被掏肚,伍子胥被抛尸江中任其腐烂。以这四个人的贤能尚且不能免于遭到*戮。因而,盗跖的门徒问盗跖:“做强盗也有道可言吗?”盗跖回答说:“做什么事情会没有道理呢?推测屋里的财物,这是圣明;带头进到屋里,就是勇敢;最后退出屋子,就是仗义;决策可否动手,就是智慧;分财合理公平,就是仁义。不具备这五条而能成为大盗的,天下是没有的。”由此看来,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能成其为善,盗跖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行窃;而天下的善人少,不善的人多,可知圣人对天下来说是利少而害多。所以说:唇亡则齿寒,鲁侯奉献的酒味淡薄不享,致使赵国都城邯郸被围,圣人出现了,大盗也就兴起了。打倒圣人,释放盗贼,天下方能太平无事。
庄子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制定法规、树立道德规范虽然是为了防范作奸犯科、确保社会秩序井井有条,但人亦可利用这法规、规范去行更大的恶事。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彼盗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现实中的人们往往对偷窥财物的贼人深恶痛绝,但对偷盗了一个国家的诸侯却无动于衷,很多时候甚至还会称他们仁义。野心勃勃的谋略家一面玩弄法令,危害百姓,一面又用圣贤礼法装饰门面。庄子由于看到了当时礼法在实施中的虚伪性──能惩治小偷小摸,却对盗国大盗无能为力──认为应该将其摒弃。
其实,庄子的这种认识也走向了片面和极端。为有助于百姓推行仁义礼法和为一己之私推行仁义礼法是截然不同的,这一点也并非不能为人所察,如果有足够多的人意识到了“窃国者诸侯”的危害,就能产生与之斗争的力量。另外,圣人死大盗也未必会止,因为大盗决不会因圣人死而良心发现。相反,在没有了圣人之后,大盗必然会更加肆无忌惮。把“大盗起”归结到圣人身上是不公平的,真正的圣人给社会带来的正能量是很大的,他们应该是世上效法、学习的榜样。
庄子的著作影响很大,因此后人就从《庄子·胠箧》中的“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提炼出了“探囊胠箧”这一成语。
示例:“不敢相欺,某乃江湖所谓‘铁算盘’者也,不必探囊胠箧,而能以术取人财。”(清代俞樾《右台仙馆笔记·江西李某》 ) (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