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世盗名(qī shì dào míng)
字面意思
- 欺:欺骗;**世**:世人;盗:窃取;名:名声。
- 字面指: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深层含义
- 指责以不正当手段蒙蔽大众、骗取声誉的行为,强调虚伪与道德败坏。
- 多用于揭露学术、政治、商业等领域的虚假形象(如学术造假、伪善政客)。
情感色彩
- 强烈贬义:带有谴责与批判(如“揭露网红欺世盗名的虚假人设”)。
- 特殊语境:可含讽刺意味(如“他自诩大师,实为欺世盗名之徒”)。
典故出处
1. 《荀子·不苟》
- 原文:“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也。”
- 背景:荀子批判伪君子伪装道德以窃取名声,奠定成语雏形。
2. 《宋史·郑丙传》
- 记载:“近世士大夫有所谓道学者,欺世盗名,不宜信用。”
- 延伸:南宋郑丙抨击理学人士空谈道德,成语定型为批判虚伪的固定表达。
结构分析
- 联合结构
- 欺世(动宾:欺骗社会) 盗名(动宾:窃取名望)。
- 逻辑关系:通过并列的欺骗与盗窃行为,揭露手段与目的的不正当性。
现代用法与例句
1. 学术领域
- “某院士论文抄袭曝光,欺世盗名终遭学界唾弃。”
2. 政治丑闻
- “政客伪装清廉,欺世盗名多年,终因贪污落马。”
3. 商业骗局
- “公司伪造检测报告,欺世盗名推销劣质产品。”
4. 文化现象
- “伪国学大师开班敛财,欺世盗名祸害传统文化。”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 沽名钓誉(如“网红打卡慈善活动,被批沽名钓誉”):侧重刻意求名,弱化欺骗性。
- 招摇撞骗(如“假和尚街头化缘招摇撞骗”):强调行为欺诈,未必涉及名誉积累。
- 名不副实(如“获奖作品名不副实,引发争议”):客观描述名实差距,非主观恶意。
反义词
- 实至名归(如“她获诺贝尔奖实至名归,无人质疑”):强调名实相符。
- 淡泊名利(如“隐士淡泊名利,拒受媒体采访”):反向否定对名誉的追求。
- 德高望重(如“老校长德高望重,深受师生敬仰”):正面肯定名誉的正当性。
易错点
1. 字形与读音
- 误写:“盗”易错为“道”(如“欺世道名”),或“名”错为“明”(“欺世盗明”)。
- 误读:“盗”读dào(四声),非dáo(口语化误读)。
2. 褒贬误用
- 贬义误置:不可用于正面语境(如“科学家欺世盗名推动研究”应为“潜心钻研”)。
- 正确用例:“假公益组织欺世盗名,卷款潜逃被警方通缉。”
文化冷知识
- 中西对比:西方“Fame-seeking”(求名)含中性色彩,而“欺世盗名”直指道德污点。
- 日本能剧:能剧面具“小面”象征虚伪者,暗合“欺世盗名”的戏剧化表达。
- 武侠隐喻: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岳不群“君子剑”形象,是欺世盗名的经典文学典型。
相关成语延伸
- 沐猴而冠(如“暴发户沐猴而冠,附庸风雅”):强调虚有其表,与欺世盗名共享“虚伪”内核。
- 道貌岸然(如“贪官台上道貌岸然,台下大肆敛财”):突出表象正直,行为卑劣。
- 鱼目混珠(如“山寨品牌鱼目混珠,欺骗消费者”):侧重以假乱真,未必涉及名誉。
当代启示
1. 网络打假:自媒体时代需警惕“人设营销”(如网红伪造经历欺世盗名)。
2. 学术诚信:高校加强论文审核,遏制欺世盗名的学术不端行为。
3. 法律制裁:刑法增设“名誉侵权罪”,打击恶意造假的欺世盗名者。
经典哲思
《论语·颜渊》云:“民无信不立。” 孔子将诚信视为立身之本,恰与“欺世盗名”形成道德对立。而《庄子·盗跖》借盗跖之口讽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暗喻道德标榜可能沦为欺世工具——真正的名誉应如《道德经》所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需刻意求取,自然水到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