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斯顿原创文章 |Zinc
上一期,我们聊到了有不少人吐槽NCAP、IIHS等机构的碰撞测试车速很是克制,碰撞最高车速只在60km/h左右。即便变态如IIHS,最让人闻风丧胆的小偏置碰也不过是25%覆盖度、64km/h正面刚性壁障碰撞。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从另类碰撞测试结果看,汽车的安全表现会比想象中弱不少,五星车型也一样战斗力偏弱,根本没有测试机构所展现的这么强悍。所以肯定要让不少人怀疑了,现在这样的测试车速到底科学吗?
1 回到汽车碰撞车速制定的原点
很遗憾,我们并没有找到官方针对汽车碰撞测试车速的制定原则解释。但大家不要觉得奇怪,其实这是行业普遍现象,事实上诸多标准的制定都不具备绝对的透明性。
比如关于安全气囊静态点爆的标准《GBT19949.2-2016》,其中规定的测试温度为-35℃、23℃和85℃,也同样没有明确选取原则。可在北冰洋极点附近漂流站上测到的最低气温是-59℃,你能说这个标准覆盖所有工况了吗?所以我们只能猜测,这大概是和工作的极限环境均值有关,如果超极限的使用,产品本身出现损伤或不工作是能被接受的。
因此我们接下来的讨论,更多是把自己回归到制定标准的那一刻,设身处地想想看,如果我们作为标准制定者,我们会考虑哪些问题,又该如何权衡理想和现实情况。
首先来说,我们应该定一个基调:汽车碰撞测试的目的是找到典型工况,而不是极限工况。因为把车速定在100km/h,车子被撞得血肉模糊也没什么实际对比意义。
那什么样的车速最典型呢?
答案是汽车在这个车速上容易出现交通事故,而且汽车应该是常在此速度段行驶。
对于车速和事故发生的关系,我们的直观认知是车速越高,诱发交通事故的机率越高。不过FHWA研究员大卫·所罗门在1964年提出了足以影响后世的「所罗门U型曲线」,这项研究表明,车速和事故发生机率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U」型曲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