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对比色是什么色,红色互补色是什么色

首页 > 机动车 > 作者:YD1662023-05-07 04:46:07

为什么孩子这么好动,是因为你没有足够吸引他

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是大多数孩子共有的问题。在美国,有400万个以上的儿童正在服用ADHD (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多动症)的药物,可见,这个问题存在的普遍性。面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做呢?

1,要确认孩子是不是在任何情景下都是无法专注的?

2,哪些活动内容能让他专注,哪些活动内容不能让他专注?

3,如果对某些活动内容能专注,那么他能专注的最长时间是多久呢?

4,仔细观察一下,有哪些诱因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响了他的专注?

心平气和的观察并回答以上四个问题,会对孩子所谓的顽皮好动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如果确实是因课堂内容不吸引他或教室的情境分散了他的注意力,该怎么做呢?

红色对比色是什么色,红色互补色是什么色(1)

1,每周3~4次有氧运动,是帮助孩子专注和获得成就动机的有效方法之一。

运动的选择,除了考虑孩子的兴趣,还需要留意地方,首先不要选择必须与团体一起运动,如果是武术,要排除大喊大叫的训练,最好的训练情境是安静和专注的练习。另外,送孩子学某项运动或参加活动,也要注意班级孩子的年龄。

2,如果实际情况允许,尽可能送孩子到班级人数较少的幼儿园。幼儿园是孩子第一个接受社会化教育的启蒙环境,他对自己、他人、世界的认识都是从这里开始,如果这个环境是友善、宽容的,允许他发挥自我优势的,他就能有更从容宽裕的时间让前额叶皮质发育成熟,给自己正确的自我定位。

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孩子的色彩能量法

色彩性格特征:红色

孩子不是不愿意好好坐着,实在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好好坐着,从色彩能量的角度来看,孩子体内过多的红色能量是让他即使想要乖乖坐着,却没法好好坐着的元凶。

适合的养育色彩:深绿色和浅绿色,以及加了些黑色的深黄色,

最适合的调试年龄:两岁开始

绿色是红色的削弱色,能中和红色,能对抗体内过多的红色能量。

深绿色是生理的能量,能压抑孩子体内一触即发,到处兴风作浪的红色冲动。

浅绿色则作用在孩子的心理能量层面。所提供的生命能量是帮助孩子愿意再试一次的勇气和动力。

生活中增加一点深黄色,可以增加自信的色彩能量。

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他就变得具有攻击性了

红色对比色是什么色,红色互补色是什么色(2)

促使孩子暴怒的诱因有:

1,自觉到不公平的待遇,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2,觉得寂寞、孤独,甚至害怕,没有朋友,所以就用激烈的行为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或掩饰内心的慌乱,以借此表现自己的坚强。

3,有话想说,或想表达,但一直没有被聆听,尤其是在没有爱不安全或忽略的环境里成长。

4,有的时候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被大人所默许的。

5,不要忘记我们是孩子的榜样,我们如何处理问题,孩子有样学样。

攻击性行为的色彩能量法

1到2岁的孩子出现所谓的攻击性行为,只要转移他的注意力就可以。

再大一点的孩子就需要考虑如何帮助他学习管理情绪和表达情绪的方式了。

色彩性格特征:红色

容易有情绪冲动,喜欢用肢体行为来宣泄挫折情绪的孩子,多半是红色性格(红色能量太多)。红色性格代表的是旺盛的肾上腺素分泌,而肾上腺素会把情绪和身体都引导向本能的战斗态势。

适合的养育色彩:浅绿色和蓝色

红色的对比色,也就是补色,是绿色,尤其是明亮的浅绿色,来中和、平衡红色。对有攻击性冲动行为的孩子来说,要尽量让他生活中的环境色集中在深浅不同的绿色能量里。

对有攻击性行为孩子的教养建议

美国杜克大学心理系针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做了一个长达四年的行为观察研究,研究报告指出,八岁是一个人心理社会化的关键节点,如果在八岁时建立一种固定的社会化行为模式,那么这种模式就会伴随着他进入成年期,并对日后的为人处世和社会成就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幼小的孩子由于还没有情绪管理的能力,所以会用最直接的方法来表达和宣泄情绪,所以父母帮助孩子学会控制攻击性行为,必须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

非常明确的底线

孩子必须清楚地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哪些行为是绝对不被允许的。

红色对比色是什么色,红色互补色是什么色(3)

帮助他学会用其他的方法来表达情绪

1,训练孩子用正确的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情绪,从学龄前就开始训练。

2,根据年龄教给孩子们一个可以随时采用的方法来控制和转换自己的攻击性行为冲动。

3到5岁的孩子,当孩子觉得生气时,让他们吹泡泡。

6到8岁的孩子,可以运用思绪的转移技巧,来预防情绪爆发或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冲动。

9到12岁的孩子,学会在任何怒气冲冲的行为之前先思考。可以利用开放的情境来练习,帮助他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要给孩子吃太多的甜食和喝碳酸饮料

糖分高的食物能引发孩子的过动表现和攻击性行为。

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孩子的榜样

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父母的认同,而对需仰赖父母生活的儿童来说,模仿父母或养育者的情绪和行为模式,是他们感受从属和获得安全的方式。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