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港台流行音乐,一个不可不提的乐队就是Beyond乐队,它是一支影响了我们几代人童年生活的乐队。
小时候,我被父亲送往山东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记得当时我每天都会骑自行车经过一块野坟地,尤其夜晚放学的时候,我有些害怕,于是从堂哥那里借了一台录音机和几盘卡带,这几盘卡带基本都是Beyond乐队的,就这样每天经过那片野坟地时,我总是大声唱《逝去的日子》给自己壮胆。
之后读中学,我依然喜欢这支乐队,虽然听不懂粤语,但也试图去模仿,抠每个字的发音,努力与原唱的发音接近,似乎这样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成就感。
说来奇怪,喜欢Beyond乐队的大部分歌迷基本都是不懂粤语的,但每个人都会唱他们的歌,并且都是Beyond乐队的铁粉。
主唱黄家驹逝世后,大众对于Beyond乐队的爱依然未减。几年前,我在香港出差,去了黄家驹的墓地,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墓前摆满了各种鲜花。当时还遇到了后来成为好友的摄影师Ivan,他告诉我他每次来黄家驹的墓前都会看到摆满的鲜花,我在意大利歌手安德烈的墓前、荷兰画家凡·高的墓前均发现了同样的现象。
斯人不朽,后人常悼。
个人分析,Beyond乐队之所以广受欢迎,有很多原因:
(1)Beyond乐队的曲风属于流行摇滚,豪迈、酣畅而又单纯。其歌曲的华丽演绎能够最大限度地捕获听众的情绪,其制造的审美感性效果可以说在华语流行乐坛是独一无二的!
(2)Beyond乐队的歌词令人惊艳,它描写了都市的人情世故,有的励志,有的悲凉,有的追求民主,有的反叛,有的表达了亲情、爱情,也有对底层人民的关心,其人文精神浓厚,这在一般的香港流行乐中较为罕见。
(3)黄家驹独特的人格魅力是整个乐队魅力的根基。他说话像农民一样朴实,这是他自觉的一种立场和情态。农民与土地紧密联系,而土地就是人类的根源。大地的意象成为黄家驹精神的皈依之处,这使得乐队拥有一种特立独行的美学立场。
(4)大众文化工业的现实使得乐队向市场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妥协,向着豪迈、悲壮、华美的一面转型。
(5)黄家驹的死让Beyond乐队成为神话。和李小龙、吉姆·莫里森、柯本、张国荣一样,都因死亡而成神,吉姆·莫里森甚至成了“耶稣”,死亡铸就的传奇更像巨大的烟花,最灿烂的那一刻,也就是它消失的一刻。然而,越是消失,我们对烟花的美丽瞬间的印象就越深刻。灯泡虽然持续性照射,但谁会对灯泡有什么印象呢?明星的死亡是烟花而不是灯泡。因为死而造成了缺失,肉身消失,造成了崇拜者内心的匮乏感,而匮乏又会创造更大的情感价值,成为滚雪球运动中最大的推动力,死即传奇。死亡铸就了永恒与伟大。
但恰恰是这些光芒使我们忽略了Beyond乐队的内在特质,即乐队在成名之前进行的实验探索。
Beyond 乐队在市场成功前做了很多小众的摇滚音乐,水平很高,如歌曲《水晶球》等,但这些歌曲很少被歌迷所了解和接受。因为这些歌曲的创作只来自Beyond乐队自身的情感、信念和想象,而非通向商业之路的媚俗。
在音乐界这种例子很多,如张雨生,人们所熟知的都是他较为流行的歌曲《大海》《我的未来不是梦》,他做过的实验性专辑却受众较少。说到底,他们都有一颗不屈服的心。
其实说了这么多,我觉得Beyond乐队有一点必须提的是黄家驹极具特色的唱腔,只要黄式唱腔一出,那就足够让人震撼了!
文:张长晓
图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祁蕊
分享主题
当代音乐的马可·波罗-张长晓对话刘溪
分享嘉宾
张长晓
文化学者、国际知名音乐策划人、国际社会活动家
主要分享内容
张长晓从事音乐的经历
《在世界的角落里听音乐》一书的创作过程和心路历程
张长晓与刘溪探讨音乐及艺术
对话嘉宾
刘溪
诗人、著名学者、文艺评论家
时间地点
2018年9月8日 14:00
山东书城(山东省济南市胜利大街56号)
主办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山东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