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16年里,有一台小车,颇受中国消费者喜爱。
它长得不炸,却让人过目不忘;它身材不高,却内载容量惊人;它马力不大,却总与超跑试比高;它历史不长,却让自己升格为一股文化潮流;它价格不高,即便是刚入社会的大学生,也能收入囊中。
没错,它就是广汽本田飞度(FIT)——一台集戏剧冲突与朴实家用于一身的神奇小车。
尤其是它的第三代,如今提起,已不再有人称其全名,而是直呼其江湖诨号:GK5。
很多人在接触GK5前,总会好言规劝:“别傻了,你根本买不到一台又实惠又快的小车。”
但开过GK5后,总会不由自主地亲身遵循“真香定律”,一脸焦急地追问4S店能不能尽快提车。
GK5,代表着广汽本田对中国小型车细分市场的严肃观察,它姿态鲜明地创造了一种关于“车小心大”的新叙事体系。
即便再红,也敌不过时间推动下的科技进步。
本田品牌不是没有信仰般的号召力了,GK5不是老了,不是产品力下降了。而是对一台车来说,有些花样必须要翻新了,有些触点必须要切换了。
如果说第三代飞度的作用,是让中国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族群,产生对汽车基础认识的话,那第四代飞度,是来将认识拔擢为认知的。
换言之,第三代飞度为年轻人搭建起人生第一台车的实体框架,第四代飞度则解决了年轻人对第一台好车的思想提问。
卖点与痛点的矛盾
飞度的产品卖点是什么?
1979年,索尼公司创始人之一盛田昭夫在接受《读卖新闻》采访时,说道,任何面向中国的产品都应该要“简单、实用、便宜”。
这三个词,是从一到四,每一代飞度共通的卖点。
那飞度的产品痛点是什么?是中国消年轻费者对高行车品质不可餍足的胃口。
第三代飞度的消费者,以85后居多,彼时的他们还没迈过30岁大关,可供选择的小型车清单也相当贫瘠:polo、致炫、雨燕和嘉年华。
买一台GK5,就好像一个勃发的少年,闯进一片疯长的草地,骨骼与青草一起向上生长的声音,不绝于耳。
开一台GK5,是对铜墙铁壁世界的冲撞与宣战。
所以,“过坎颠、底盘薄、高速吵”不是困扰,而是乐趣。战斗哪有舒服的?
可第四代飞度的消费者,绝大多是Z时代95后。
家庭与生长环境优渥,眼界开阔,视角刁钻,独特的话语体系和独到的审美品位支撑起生活方式。
他们无需横闯直撞,世界也温柔相待。
所以,“颠、薄、吵”成了软肋,也是第四代飞度,亟待化解的难题。
为此,第四代飞度做了这些改动:改善前后悬架的滤振能力,抑制生硬和细碎震动;前挡风玻璃下追加两根密封条;加厚仪表板面板;利用车窗胶条偏差韧性结构,降低风噪;大面积铺陈隔音、吸音材料。
结果是,车厢内隔音性比第三代提升了10%。实际开起来,行车高级感有了本质提升,不颠、不薄也不吵,大量隔音材料的使用,为飞度车厢内的成员,涂抹柔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