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北洋海军的致远舰往往是北洋海军的象征,而日本海军的吉野号则是当时日本海军的象征。与当时两支舰队的真正打击主力——定镇两远和松岛、严岛、桥立(三景舰)相比,致远与吉野两者同属于防护巡洋舰,因此也很自然地将两者联系在一起。
1896年时的吉野号防护巡洋舰
准确地说,致远舰的价值主要在于两点。首先,作为19世纪80年代技术水准的北洋海军,致远舰是北洋海军中航速最快的一艘,为18节。其次,以管带邓世昌为代表的致远舰舰员表现出了的坚定作战意志与牺牲精神令世人景仰,有部分证据认为日本人也深以为然,他们甚至可能在致远舰沉船区域根据风水学倾倒石块,以期镇住中国海军军魂。可以说,致远舰和邓世昌象征着中国海军的不屈精神,毫无疑问已被历史所铭记。
试航中的致远
但是如果考察技术层面,致远舰到1890年代就已经落伍了,这与北洋海军的其他舰艇一样。致远舰于1885年订购,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制造,长82米,宽12米,吃水4.6米,排水量为2300吨。致远舰采用2台往复式蒸汽机,并有4台锅炉,最高航速18节,载煤510吨。致远舰作为防护巡洋舰,水平甲板装甲厚度为100毫米,斜侧装甲厚度76毫米,炮位防盾厚度51毫米。武备上,致远舰的主力装备为3门210毫米克虏伯舰炮,2门150毫米阿姆斯特朗舰炮,8门QF哈奇开斯6磅炮、2门哈奇开斯3磅炮、8门1磅炮、6门加特林机枪以及4具457.2毫米鱼雷发射管。致远舰代表着19世纪80年代的巡洋舰技术水平。
致远舰代表19世纪80年代的主流防护巡洋舰
不过对比设计思路、定位类似的吉野号,致远舰是要逊色许多的。吉野舰1892年2月铺设龙骨,1893年9月30日服役,长109.72米,宽14.17米,吃水5.8米,排水量达到4217吨,吉野比致远规格要大,而排水量多出进一倍。吉野舰的动力相当澎湃,采用了2台立式4汽缸往复式蒸汽机,配合12座高式燃煤锅炉,可以获得15000匹马力动力,其航速高达23节,在服役时是全世界速度最快的巡洋舰。加上高达1000吨的载煤量,在10节的航速下吉野的航程达到9000海里。吉野舰体水平装甲厚度45毫米,斜侧装甲厚度115毫米,炮位防盾厚度115毫米,这与7年前设计的致远号已有了非常大的不同,其更强调斜侧装甲防护,这也是随着海军火炮技术革命后产生的防护模式变革。吉野舰的火力也很强大,4门152.4毫米舰炮,8门120毫米速射炮,22门3磅速射炮,尽管整体没有大口径火炮,主炮口径小于致远,射程也有所不及,但吉野的速射火力非常凶猛,3磅炮最高战斗射速可以达到15发/分钟,火力投射量远远大于19世纪80年代的主流巡洋舰设计,是1890年后海军的主要设计思想与战术,也符合当时观瞄测距技术不足情况下依靠大量火力投射弥补远射精度不足的思路。
吉野则是19世纪90后的新锐巡洋舰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从指标上如果致远与吉野一对一对抗,致远舰吨位、防护和火力都逊色于吉野,更糟糕的是就算要跑也会因为航速不足被追上,致远作为19世纪的80后技术代表,完全无法与吉野这种90后抗衡,这就是19世纪末海军技术革命带来的重大技术差距。在黄海海战中,以吉野为核心的日本海军第一游击舰队用凶猛的速射炮火压制了北洋海军的舰艇,尽管作为铁甲舰的定远和镇远两舰成功地抗住了日军暴风骤雨般的火力倾泻,但是吨位较小、防护较差的巡洋舰和炮舰们则很难抵御这样的火力,超勇、扬威、致远、经远都在日军速射炮火力面前战沉。战后统计中弹情况,日舰发射的100毫米以上炮弹大概是4000发,北洋水师发射的100毫米以上炮弹推测为1000发左右。从弹药投射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到两军的火力投射能力相差多大。短短十年左右,海军主力舰艇的弹药投射量就比十年前提高了4倍有余,这就是19世纪末海军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威力。
黄海海战北洋海军的火力投射量仅有日本海军的1/4
北洋海军的失败更多是清帝国的制度性问题,就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的表现而言除了方伯谦指挥的济远舰带着广甲舰临阵脱逃外表现非常出色,在远比日本海军恶劣的环境中射击航速更高的目标依然取得了2%的命中率,高于日军1.7%,这就展现了北洋海军相比日本海军更为扎实的训练和熟练的作战技巧。然而,在海军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之时,人的努力终归在技术密集的海军那里难以逾越技术鸿沟,这是北洋海军最大的遗憾。
致远舰部分舰员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