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正是粮食丰收、瓜果飘香的季节,从白露到秋分,从南向北,全国迎来收割季。
2023年农业大丰收值得期待,这是建立在农民提高了积极性,种植面积大幅提升,以及依靠科技生产力提升产量的基础上。但引人注意的是,丰收节期间,中央气象台已连续34天发布气象干旱黄色预警,实事求是讲,2022年的种植环境其实并不理想。
春寒、高温,以及伏秋连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容忽视。农历八月,尤其秋分时节的天气,对于明年雨水多寡、天气冷暖有重大影响。那么,2023年年景如何?让我们一起提前预测一下,看看农村谚语是怎么说的。
一、秋分如何预测明年年景?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重要的“八节”之一,可以预测未来天气冷暖与降雨多少。可能有很多人并没有弄清农村谚语预测的道理,其实,包含科学依据。
第一:
秋分与春分相对,在气象科学上有60周期的理论做支撑。秋分时节下雨,则春分节气也会下雨。由于春雨贵如油,为明年夏粮丰收奠定了基础。
第二:
秋分宜雨不宜晴,天气晴朗,预示着后期可能会出现干旱,并且明年春天降雨也会稀少。当然,这里所谈的降雨是吉兆,一定不能与夏雨倾盆相提并论,最好是微雨。
从2022年秋分来看,全国大部分地区来看为晴朗天,预示了今年秋天及明年春季,农民朋友要预防干旱。
第三:秋分热,则立冬热。
通过秋分时节的温度,还能够预测到未来天气的冷暖。倘若秋分时节气候炎热,秋行夏令,则立冬到来之时温度不会太低,至少早冬如此。
农村谚语认为“先不冷,则后面会冷”,今年秋分炎热如夏,能够预测出明年春天会出现倒春寒,也将对农业种植造成巨大影响。
至于热与冷的界定标准,在秋分时节是有明确标准的。
比如,与往年的温度作为对比,与当地季节的温度做对比;
其次,根据当地物候特征来做比较,俗语说得好,“一场秋,一场寒”,下雨是降温的标志;另外,白露有露水,寒露时节,菊花已黄,通过这些特征来判断冷与暖。
最后,风向也是参考的标准。秋分时节,西北风是自然的方向。
从2022年的气温状况来看,今年气温明显偏高,抛去拉尼娜影响,所以,农民朋友要小心暖冬,以及来年倒春寒的影响。
二、古书是如何预测明年年景?在《地母经》里,古人是这样描述的:
“春夏雨雹多,秋来缺雨水。人民多疾病,六畜瘴烟起。桑叶枝上空,天蚕无可食。蚕妇走忙忙,提篮泣泪悲”。
什么意思呢?2023年上半年雨水还可以,但是要预防冰雹等自然灾害。而下半年,会出现干旱。而且,疫情仍将持续,大概至2024年才能彻底结束。其中,“六畜瘴烟起”的瘴,原意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这里指的是瘟疫,预示明年肉价可能还处于高景气度。
另外一本《枕中书》是这样描述的:
“癸卯年,或多雨雹,或起恶风,兼之旱干在野,疾在躬。宜悔过‘迁善’,方可上格苍穹”。
什么意思呢?除了秋后容易干旱,也提及冰雹等自然灾害。由于明年是“一龙治水”,传说中龙少降水多,但由于过少,很可能顾及不到四面八方,因而会出现季节性的洪涝或干旱。总之,明年的种植环境可能比今年要差一点。
最后,要正确理解农村谚语的意义。实际上,运用时,要基于辩证的观点。作为老祖宗留下的聪明智慧,多半是长期劳动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如今多半是借鉴作用。例如,去年的“二龙治水”等农谚中,如果对降水有了提前的预测,就会在种植时有针对性。在山东烟台,今年秋季作物喜获丰收,产量超越历史。
但同时,毕竟自然环境在不断恶化,人定胜天已代替了“靠天吃饭”,农谚的指导作用不断趋弱,在生产中还是要以汗水和现代化技术夺取丰收。
朋友们,您对此怎么看?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