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 &稻
今天大家想到麻,一般来说第一反应都是搓麻绳,但在上古时期,麻的籽实可是黄河周边粮食的扛把子。从《诗经》中“粟苴(麻的古称)菽麦”这样的排序来看,它在当时的地位仅次于粟。
只可惜好景不长,人们最终发现麻还是更适用于编织衣物。于是麻很快被小麦等粮食的广泛播种打败。
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北方,稻是南方作物,北方栽培的有限,所以五谷中有麻而没有稻,后来麻的地位逐渐被稻取代。
黍&菽,熟悉的陌生“五谷”
稷与麻逐渐成为五谷舞台的配角,但黍与菽,如今依然活跃在中国人的饭桌上,只不过,它们的真身,你想象不到。
如今,“黍”(shǔ)这个名字鲜有人提,但要是说到《舌尖上的中国》里的黄馍馍,大家就知道是什么了。在北方人看来,做炸糕、年糕都少不了它。东北人听到它觉得更为亲切。毕竟一个黄米做的粘豆包,能黏起整个东三省。
菽(shū),看似简单的一个字,背后却是一个大家族。它是豆类的总称。不论是磨成豆腐,还是象征爱情,各种豆子在古代都叫菽。它们也构成了五谷杂粮里“杂粮”这一角色的生力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灾荒之年的非常时刻,撑起中国人的饭桌。
今天,大家之所以“五谷不分”,正是因为随着时代发展,五谷的定义也在进化。一方面,以前古代的主要粮食现在不在经常在日常餐桌上看见,水稻随着南方经济发展,种植面积逐渐扩张,又有众多良种涌现,成为中国人饭桌的C 位;另一方面,玉米、马铃薯、红薯等新角色飘洋过海而来,让中国原本不适宜种植稻与麦的广袤山地,也变得“五谷丰登”。
喜欢这篇文章的读者请点赞、关注支持一下,你们的支持是我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