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喜欢用诗词来表达感情,有的人含蓄,诗中用语不会将情绪和感触写得很直白,但是用来形容或者指代感情的话,依然触人心弦。
有这么一首在洞房花烛夜有感而发的情诗,流传了两千多年,表面看没一个关于喜庆的字眼,但整首诗读下来,却句句都在透露着欢喜之情。
结婚是人生大事,婚礼当天是新郎和新娘最期待的大日子,届时会有很多亲朋好友到场,大家一起热闹,新郎新娘也很高兴,于是闹洞房这个习俗便产生了。
不同于现在某些地方的恶意婚闹,古人闹洞房的方式很有意思,尤其是文人,他们会以玩文字游戏的方式让闹洞房充满诗情画意。
写诗或者对对子,就是其中一项有趣的娱乐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洞房诗也诞生了。
古人的文艺“婚闹”大文豪苏轼,就在新婚之夜给妻子献上了夸奖她的洞房诗,妻子看了感动,宾客看了羡慕,都在赞扬这对佳人是绝配。
而这首无喜字却胜有喜字的诗,比苏轼写的经典太多了。全诗总共三章,每一章只有六句话,但句句对仗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这首诗出自我国著名的文学集《诗经》,作者叫谁无从考证,因为是来自民间的作品,作者并不像苏轼这样鼎鼎有名。它流传于先秦时期,是汉人中传唱的一首民歌,叫《绸缪》。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诗中全用排比句,对仗精确到了每一个字,这样的句子用民歌的方式唱出来,绝对朗朗上口,且充满欢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