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李彬
“茫茫冰原上,工人们凿开厚厚的冰层,排成‘长龙’,用脸盆、水桶、铝盔等盛水运水,完全凭借人力保障开钻打井需要”“王进喜穿着工服、拖着伤腿纵身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止突发井喷”……在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里,一组组复原场景和画面,再现了那场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开展的石油大会战。
松辽惊雷,油出大庆。1959年9月26日,黑龙江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时值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夕,“大庆油田”由此得名。1960年,大庆石油大会战打响。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打出了大会战第一口油井。“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铿锵誓言,穿越时空,久久回荡。
“60年来,几代大庆人艰苦创业、接力奋斗,在亘古荒原上建成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大庆油田的卓越贡献已经镌刻在伟大祖国的历史丰碑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9月26日,**在致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的贺信中这样写道。
历经60多年的风雨洗礼,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一举甩掉“贫油”的帽子
坚守爱国、报国信念,不断向着更远大、更宏伟的目标迈进,只为解决国家“油荒”,让石油工业发展命脉和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受制于任何国家……这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核心所在。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石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石油产量仅12万吨,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因为缺油,北京的汽车背上了“煤气包”,有些地方的汽车甚至烧起了酒精、木炭。1953年,*同志感叹:“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
1959年,松基三井喷出的工业油流让人们看到了大油田的希望之火,但这个火苗能否点燃整个松辽盆地,还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挑战:缺经验少技术、钻井开发设备落后、油藏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环境极度艰苦……
“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我们有能力找到大油田,也一定能够开发好大油田。”仅用3年时间,石油人就成功开发建设了大庆这个世界级特大油田。到1963年底,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1155万吨,我国石油因此实现基本自给,一举甩掉了“贫油”的帽子,真正为国家争了光,为民族争了气。
60多年来,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24.3亿吨,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三次采油基地,自1976年攀上年产原油5000万吨高峰后,连续27年保持5000万吨水平,至今仍保持稳产高产。大庆油田开发建设中所洋溢的知难而进、不甘落后、决心改变我国石油工业落后面貌的群体意识,以及广大石油工人和知识分子所表现出来的革命加拼命的英雄主义气概,集中展现了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怀。
近年来,大庆油田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各项业务相互依托、相互带动“走出去”,获取了更多油气开发项目。如今,大庆油田的海外业务项目已经在54个国家和地区有所布局。在造福当地的同时,大庆石油人在国际合作中以实际行动继续为国献油、为国争光。
铁人王进喜
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是一部开天辟地的创业史,也是一部从未停歇不断再创业的奋斗史。
“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1960年春,为了油田建设,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从甘肃玉门赶来大庆。下了火车,他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最高纪录是多少?
钻机到后,吊车不够用,几十吨的设备没法从车上卸下来。王进喜说:“咱们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运到井场。”他带领队友用滚杠加撬杠,靠双手和肩膀,奋战3天3夜,终于让高38米、重22吨的井架矗立荒原。
在大会战的日子里,王进喜经常不分昼夜地待在井上,一连数日不回住地;几百斤重的钻杆砸伤了腿,他就拄着双拐继续指挥。房东赵大娘看在眼里,心疼地对工人们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呐!”“铁人”的名字就这样传开。一天,突然出现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但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却搅拌不开,王进喜就甩掉拐杖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水泥,最终将井喷制服。
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攻坚克难的劲头始终不变。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极端天气等不利条件,“铁人”王进喜带过的1205钻井队钻井进尺突破10万米,历史累计进尺达314.5万米,近乎相当于钻透了355座珠穆朗玛峰。
“三老四严”好作风
尊重科学、尊重实践,严谨务实、持续创新,方能涵养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庆石油人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实践第一,大搞科学实验和技术创新,攻克了一道道难题,创造了世界石油发展史上的一个个奇迹。
大庆油田三矿四队,管理着20几口井,要用20几盘钢丝绳,每盘钢丝绳长2000多米。每次使用前,队长辛玉和都要用放大镜一寸寸地仔细检查,看上面有没有砂眼,防止刮蜡时出事故。在交接班时,即使生产报表涂改一个字、开关闸门差半圈,都要交班人一一改正后再接班。在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中,逐步培养出“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干革命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的好作风。
在坚持“三老四严”基础上,大庆石油人不断解放思想,持续推动科技创新。目前,大庆油田每年产油气当量4000万吨,其中有1000万吨靠的是聚驱技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项技术工艺中的关键成分——表面活性剂严重依赖进口,为扭转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科技人员奋发图强、迎难而上,用3年时间,经过3500多次实验,终于研制出国产表面活性剂,大庆油田的聚驱技术也因此站在了世界同类技术的巅峰。
坚持走自主创新的科技之路,让大庆油田勘探开发技术成果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主力油田采收率达到50%以上,比国外同类油田高出10至15个百分点,油田开发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正是以这种对工作细实严谨的精神为动力,以科学严明的规则作保障,依靠自主创新不断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大庆石油人闯出了一条中国人自己的油田开发之路。
精神的对垒
“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从面对当年“青天一顶,荒原一片”的恶劣自然环境,到攻克今天世界级的勘探开发难题,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是因为它深深植根于大庆石油人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源自于大庆石油人把个人价值和国家前途命运融合到一起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先全局,后局部;先国家,后个人;先生产,后生活”,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几十年来熔铸进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的血脉。
为节约资金,油田建设初期大家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盖起当地人称之为“干打垒”的土房子。经过120天的日夜奋战,建起30万平方米的“干打垒”,只花费了900万元,为国家节省了5000余万元的资金。在当时媒体的报道中这样写道:看到了“干打垒”,就像看到了当年的延安窑洞;来到大庆,就像回到了战争年代的延安。
在油田建设中,大庆石油人锻造形成的“人拉肩扛精神、干打垒精神、修旧利废精神、缝补厂精神、回收队精神、五把铁锹闹革命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为之后陆续开发的胜利、大港、辽河等油田积累了经验。1964年,党中央和*向全国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大庆精神的弘扬和大庆经验的推广,对振奋全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岁月更迭,精神的火炬在一代代石油人手中传递、擎起。“新时期铁人”王启民,潜心研究攻克“表外储层”技术,相当于为大庆增加了一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大庆新铁人”李新民,历尽千难万险为国献石油,带领1205钻井队先后到苏丹和伊拉克等地打井82口,累计钻井18万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希望大庆油田全体干部职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不断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肩负起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的重大责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既是**对大庆石油人的殷切希望,也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