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的收入,难以负担大城市的住房成本和生活成本。/《蜗居》
老百姓苦房子久矣
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蜗居”也成为了年度关键词。不过与其说“蜗居”是编剧的一次词汇发明,不如说是遮蔽的历史重新发现。中国人蜗居的故事可不是从2009年才开始讲起的。
1919年,三十九岁的鲁迅忙着两件事。一件是写稿,另一件事还是写稿。既为了《新青年》呐喊,也得兼顾还房贷。
此时的鲁迅已经凭借着几篇爆款在京城站稳了脚跟,二弟周作人和三弟周建人都想拖家带口投奔大哥。秉持着一家人就要齐齐整整的想法,鲁迅急需一套大房子来容纳家里这十几口人。
经过一番考察,鲁迅挑中了西城八道湾胡同的一套四合院,前后两进,好友许寿裳评价这套房子大得“简直可以开运动会”。在当时,北京普通家庭的年收入也不过一百大洋,这套房子却要价3500大洋。
饶是在民国作家富豪榜上有座次的鲁迅,也是卖了老家的房子,找银行贷了500大洋才买下。用现在的话说,这套房子就是鲁迅的改善性住房了。可惜大家庭的梦没做太久,鲁迅就因为疲于应付家庭矛盾,带着老母亲搬了出去。
鲁迅故居 / 北京旅游网
不知道那时的鲁迅还会不会想起1912年5月5日,教育部长蔡元培忽悠他住进绍兴会馆的那个傍晚。尽管浙江省绍兴县人民教师周树人的北漂生活是从在招待所小隔间抓臭虫开始,恐怕也好过在大宅子里和亲弟弟挥拳相向。
然而像鲁迅这样的顶级流量毕竟是少数,每天还有更多底层青年在为房子艰难地奔波。
1923年,不久前刚被初恋骗了钱的沈从文失落地离开了凤凰古城,想去北京谋一份差事还债。揣着一本《史记》就到了北京的沈从文想找姐姐和姐夫要点盘缠,他们送给沈从文一句话“既为信仰而来,就要坚守信仰。因为除此外,你一无所有”,当然,也确实没给他钱。
只有小学学历的沈从文还怀揣着清北梦,为了方便去京师图书馆自习,只租得起银闸胡同一处由堆煤间改的小房子。
文人都爱给自己的房子起外号,当时胡适有“藏晖室”,徐志摩有“梅轩”,于是沈从文自嘲为“窄而霉小斋”。
晚年的沈从文
这房子有多破多小呢,1924年的冬天,实在走投无路的沈从文给在北大当讲师的郁达夫写信求助,郁达夫在为北漂青年们鸣不平的名篇《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中这样写道:“我今天上你那公寓里来看了你那一副样子,觉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后来沈从文甚至沦落到与丁玲、胡也频夫妇合租一室的窘境,端木蕻良也曾与萧红、萧军同床共枕。时有议论说进步青年观念开放,哪里晓得在高房价面前体面和风雅都得让到一边。
即便如此,民国时,北京的房价在一众城市中其实并不显眼。西方哪个国家没去过的郑振铎惊奇地发现,上海的房价比巴黎还要高,一套普通的石库门房子就要十万大洋。
1928年,鲁迅和许广平定居上海后,也只能靠租房度日。至于南边的广州,更是贵得离谱,连地皮都炒到了每亩420万毫洋,换到现在就是五亿元人民币。全城八十万人,只有两万余人拥有自己的房子。
进步青年尚且只能住堆煤间,普通老百姓的住房状况更为恶劣。当时在上海的苏州河畔有大量“滚地龙”,用竹子、草席搭建简易窝棚,在地面铺上烂棉絮,就是一家人的居所。夏季水涨,则污秽横流,瘟疫丛生,再硬的命也很难活过五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