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绿色中国】
文/李 敏
近年来,在杭州西湖、苏州园林等传统风景区和古典园林中,出现大量睡莲与荷花混种的现象,甚至在有些以荷花为主题的园林与景观中也有睡莲出现。这给园林的中国传统美感带来不和谐和破坏,对游览者造成了误导,影响破坏了中国古典风景园林的文化特征。
本文以睡莲和荷花为例,对二者的起源、文化意象和混淆过程进行辨析,进而探讨景观园林遗产中的外来植物品种入侵的话题,以期引起关注,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景观与园林中特色植物审美特征得以维护与持续。
自古中国“莲”特指荷花
荷花(拉丁文名Nelumbo nucifera,英文名Lotus flower)为睡莲科莲属的多年生宿根植物,起源于温带和亚热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和艺术历史。荷花在中国古代又称为“莲”,并且特指“莲”的花朵,因此荷花在古代又称为“莲花”、“莲华”、“藕花”、“芙蓉”、“芙蕖”、“菡萏”等。
从历史图像、古代文献和出土文物来看,凡是文献中提到的“莲”,都特指荷花。“莲”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既是园林观赏植物,更重要的是水乡的农作物。莲藕可作蔬菜,莲蓬是当季鲜果,莲子是经济作物。有大规模的人工种植,也有野生。在古代,无论是屈原笔下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还是南朝民歌中的“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西洲曲》),抑或李清照笔下的“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都是一种野生自然的、田园风光式的美感。因此,被引入景观园林中,不仅是因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姿态之优美高洁,更暗含了对江南鱼米之乡,“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田园风光、民生富庶的模拟和赞叹。其亭亭而立的姿态,成为一种特有的审美意向。
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为例,其核心价值要素“西湖十景”中的“曲院风荷”,便是以荷花为观赏对象。所谓风荷,即出水之荷花,翠盖高擎、一枝出水,随风摇曳,形成“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意象,并引发“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的思乡之情(宋周邦彦《苏幕遮》)。而荷叶清香,沁人心脾,天愈热而香弥清,乃全方位的享受。因此,荷花也作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六大价值要素之一“特色植物”中四季花卉的代表之一,成为其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载体之一1。 (图1~图6)
睡莲本是舶来品
睡莲(拉丁文名Nymphaea tetragona,英文名water lily)为睡莲科睡莲属多年生草本宿根水生植物,有蓝色、黄色、红色、白色等多种色彩。睡莲起源于古埃及、印度、孟加拉、墨西哥等地,从文化内涵而言是西方语境下经典的水生植物,尤其是原产于北非的尼罗河白睡莲,被视为圣洁的象征,赋予了很高的文化内涵。从原产地而言,睡莲分热带睡莲和温带睡莲,其中热带睡莲花型硕大、花色鲜艳多样,是现代园艺培育的宠儿,而温带睡莲则花型较小、花色浅淡。从19世纪开始,英国的园艺家开始培育杂交的睡莲品种,20世纪美国也成为睡莲培育的中心,培养出多种适合温带栽培的耐寒品种2。人们今天所见到的,绝大部分是杂交培育的新品种,兼有热带睡莲的艳丽和温带睡莲的耐寒。
睡莲在19世纪以前漫长的数千年中,是典型的西方文化艺术的象征。从古埃及的壁画与石刻,到近代莫奈的印象派画作,反映出睡莲在西方文化中至高的地位。
在古埃及壁画中,睡莲是出现率仅次于莎草的一种特征植物,在各种场景中比比皆是,在建筑和浮雕中普遍出现。这一传统在欧洲的文化中一脉相承。在园艺业蓬勃发展的19世纪,睡莲更成为欧洲园林和景观营建中的主要水生花卉之一。反映在艺术作品中,以莫奈笔下的睡莲最为代表性,其鲜艳梦幻的色彩,是欧洲现代艺术的重要意象。而在痴狂追捧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拉斐尔前派笔下,睡莲则是与仙女美丽的裸体、埃及公主高贵的步辇、莎翁笔下的奥菲利亚相伴相生。由此,睡莲这种贴水面而生、花朵小巧而艳丽的水生植物,与西方古典的浪漫一脉相承、氤氲至今。(图7、图8、图9)
荷花睡莲各不同
从景观特征与审美角度而言,荷花与睡莲的区别非常明显。并非说两者之审美有何高下之分,而是各有其相宜的景观意境。一旦混淆,则为不伦不类,误导观者。
睡莲出水则一般不超过20公分,叶子群生,花朵较小,距离水面也很近。营造的景观是热烈的、蓬勃的、绚丽的,可以追想到古埃及和巴比伦的金粉辉煌的。
荷花枝叶出水可高达1米以上,随风摇曳,香远益清,观之意境顿生,且能由此联想到其背后的农业社会传统,以及悠久的文化隐喻。荷花荷叶、乃至莲蓬枯荷,营造的景观是淡雅的、清高的、舒朗的、静寂的。
在起源于印度的佛教语境中,荷花一般被称为“莲花”,特指荷花,与“睡莲”毫无关系。在婆罗门教、佛教的起源地——印度北部地区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荷花的分布更为广泛,而睡莲则在低纬度热带地区分布更多。在印度婆罗门教的教义中,神是从莲花中化生,此处莲花即指荷花;在佛教造像中,佛脚下的莲座使用了硕大的荷花荷叶造型,而非睡莲。受中国唐宋以来思想文化、佛教艺术及景观设计理念的影响,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的景观营造和艺术创作中,也引入了荷花景观,种莲、食莲、赏莲蔚然成风,此处的“莲”也都是荷花,而非睡莲。在印度和泰国,荷花的地位远高于睡莲,至今仍是印度的国花。佛教造像传入中国之后,更是如此,造型更加饱满华丽,甚至脱离佛教、进入中国传统建筑制式中,成为中国传统建筑基座、栏杆柱头的常见题材。(图10~图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