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益生菌市场,2020年销售额增速一度达到20%以上。快速增长的益生菌行业正吸引着很多新品牌入局,原有益生菌品牌趁机促销,导致价格战激烈。
新京报记者通过对线下线上渠道探访发现,百元以下价位的益生菌成为电商平台销售主流。那么,这样的低价益生菌产品的活菌添加量究竟如何呢?
对此,新京报记者购买了9款低价益生菌粉,送至第三方国家权威检测机构检测,结果显示仅有2个样本的益生菌总数检出值与产品包装宣称的添加量相符,有2个样本的单位益生菌总数检出值低于100万CFU/ml(g)的参考数值。
9个样本仅2个活菌数检出值符合宣称
为了解低价益生菌产品中的活菌数量,新京报记者从多家电商平台随机购买了亚戈玛、若小姐、亨博士、乐力、仁和、碧生源、搏导狼、蜀中、玉鹤鸣等9款益生菌粉产品,送由第三方国家权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这9款送检产品均为普通食品,但目前普通食品类型的益生菌粉没有明确标准。原卫生部2001年发布的《益生菌类保健食品评审规定》要求,活菌类益生菌保健食品在其保存期内活菌数不得少于100万CFU/ml(g)。一位不具名的检测机构专家向新京报记者介绍,目前饮料、婴儿配方粉等食品国家标准要求活性益生菌的添加量也需达到100万CFU/ml(g),国内外益生菌研究也显示,益生菌活菌量达到百万级别才具有益生效果。因此,货架期内益生菌活菌数不少于100万CFU/ml(g),可视作一个基础要求。
此外,益生菌产品中活菌数量的保存与温度、光照等多种环境因素有关,通常会随着存储时间的增加而减少。但在该专家看来,货架期内产品实际含有的活菌数与包装标示值不宜相差太多,或高于100万CFU/ml(g)方能有益生作用。
这位专家进一步解释,目前益生菌产品添加的主要有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等菌种。国标《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乳酸菌检验》(GB4789.35-2016)中规定的乳酸菌检测方法,是上述3类益生菌的加和。通常检测报告提到的乳酸菌总数,相当于益生菌总数。
基于上述原因,本次检测报告以100万CFU/ml(g)为参照数值。9份送检样本中,由阿里健康大药房线上销售、标称厦门市盛世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亚戈玛”复合益生菌粉(80g/盒,2020-11-23),样本单位益生菌总数实测值为52万CFU/g,仅为参照值的52%;由阿里健康大药房线上销售、标称江西沐恩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若小姐”益生菌粉(40克/盒,2021-3-2),样本的单位益生菌总数实测值为45CFU/g,与100万CFU/g的参照值相差甚远。
“亚戈玛”复合益生菌粉(80g/盒,2020-11-23)样本单位益生菌总数实测值为52万CFU/g。
“若小姐”益生菌粉(40克/盒,2021-3-2)样本的单位益生菌总数实测值为45CFU/g。
在此次送检的9个样本中,仅有2个益生菌实测值达到了产品宣称的活菌添加量。其中,“碧生源”益生菌固体饮料(40g/盒,2020-12-17),包装标示值为“每盒添加≥7000亿CFU活菌”,送检样品的单位益生菌总数实测值为210亿CFU/g,折合成每盒(40g)活菌数为8400亿CFU,符合包装标示值。
另一款“搏导狼”益生菌冻干粉(3g×20袋,2021-3-11),包装标称“每袋添加活菌≥300亿”,样本的单位益生菌总数实测值为350亿CFU/g,折合成每袋(3g)活菌数为1050亿CFU,符合包装标示值。
有企业回应称活菌比出厂少“很正常”
此前新京报记者探访时发现,除合生元、昂立多邦等益生菌产品有保健食品“蓝帽子”认证外,目前在电商平台和线下渠道销售的益生菌产品类型多为固体饮料,即普通食品,此次送检的9款益生菌样品也均为普通食品。其中,亚戈玛、乐力、仁和用的是企业标准;若小姐、亨博士、碧生源、搏导狼、蜀中、玉鹤鸣用的是《固体饮料》(GB/T 29602)推荐标准,该标准对益生菌活菌数量无具体规定。
对于本次检测结果,8月11日,“亚戈玛”生产商厦门市盛世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回应新京报记者称,伴随时间流逝,活菌数比出厂时少“是正常现象”,尤其是在天气逐渐变热时活性益生菌会更快消减。同时,运输、储存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变化,都会影响活性益生菌的剩余数量,“目前的数量对人体依然可以起到益生菌的效果”。
“若小姐”品牌方江西沐恩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回应新京报记者称,益生菌产品从出厂、储运、销售再到消费者终端经历多个环节,具体哪个环节导致样本活菌数减少暂时不得而知。为确保产品中的活菌数量,公司也会对出厂产品进行第三方检测,今年7月送检的1批次“若小姐”益生菌样粉样本的单位乳酸菌(相当于益生菌)检测结果为3300亿CFU/g,符合≥100万CFU/g的参考数值。
标准缺失下市场鱼龙混杂
上述不具名的权威检测专家为新京报记者解读此次检测报告时提到,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等公告中,还允许其他菌种添加到食品中,如片球菌属、乳球菌属等,使用现有国标《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乳酸菌检验》GB4789.35-2016方法无法检测。另外,由于一些益生菌产品采用包埋技术,而国标并没有针对包埋技术益生菌检测的方案,依照上述标准检测采用包埋技术的益生菌产品时,会存在益生菌活菌数量比样本实际含有的益生菌数量少的可能。
学术研究资料显示,包埋技术的原理是将益生菌活菌放入制备微囊或采取表面覆盖蛋白质再覆盖胶体等技术,从而达到将益生菌与空气隔绝、降低对温度敏感性等效果。包埋技术也被视作提高益生菌在肠道活性的有效手段。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此次送检的9个益生菌样本中,除活菌数达标的“搏导狼”外,其余8款产品均标称或宣称使用了包埋技术。
“现有检验标准除不适用于应用包埋技术的益生菌产品外,也不适用除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以外的其他允许添加的活性菌计数。目前,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部门正着手组织修订GB4789.35-2016的工作,未来会陆续更新标准,逐一解决各项技术需求。”该专家说。
食品科普专家云无心此前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益生菌要发挥作用,必须符合有特定功能的菌株、有足够量的活菌到达胃肠、对人体产生明确的健康好处这三条基本要求。益生菌商品中是否含有宣称的菌、菌的活性在产销链中能否得到保证,消费者无法判断,而目前国内外均没有建立益生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监管标准。
一位益生菌行业权威专家也曾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由于益生菌研发属于尖端科学,国内外尚没有相关标准,很多专业机构都无法对产品中含有的益生菌种类及活菌数量进行辨别,这也导致益生菌产品鱼龙混杂。“据我们当时摸底调查,市面上90%的益生菌产品中活菌含量非常低,甚至没有,这就导致消费者服用一些产品后没有效果。”
新京报记者 郭铁 王思炀 摄影 郭铁 王思炀
编辑 李严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