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稻壳能做什么?
过去,水稻在被加工成大米之后,剩余的稻壳往往只能一烧了之,既污染环境经济价值也低。如今在哈尔滨市阿城区,有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利用科学技术延伸产业链,让小稻壳身价倍增。
公司从稻壳中提取的高纯度二氧化硅
黑龙江春华秋实粮油有限公司是一家大米加工企业,年加工水稻100多万吨,年产稻壳约20万吨。“我们过去只知道加工稻米,每年产生的稻壳都低价卖出去,如今通过科学技术,还真点‘壳’成金了!”公司董事长杨杰兴奋地说。2019年,企业与哈尔滨工大华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利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别如山教授团队科研成果,从稻壳中提取出高纯度纳米级二氧化硅。
与传统从矿石等材料提取二氧化硅不同,从稻壳中提取的二氧化硅具有非结晶、无定形、纳米微孔结构等优势。这种优势在应用中就能显现出来,在农业上,产品可微溶于水,能够被植物直接吸收。在工业方面,如电池的负极材料,稻壳硅的微孔结构高度符合硅碳负极的特性。
从稻壳中提取二氧化硅这项技术需要有稳定稻壳生产的企业,而企业也正愁如何将稻壳变废为宝。在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省工研院)的牵线搭桥下,两家企业很快就这项科技成果达成合作,成立了黑龙江春华秋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司智能化监控中心
在大米加工车间,脱离的稻壳通过管道被输送至公司的生产车间,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一班只需要10名工人就可以保证正常运转,一袋袋堆成小山的稻壳,通过全自动生产机器,被螺旋输送入自主研发设备进行加工,别小看了这套全自动智能生产设备,它的研发制造可费了公司不少劲。
“国内对这项技术的量产化应用处于空白状态,市场上没有可买的设备直接用,省工研院为我们对接了多家专业的科研机构,通过不断调整,不断优化消缺,才有了如今这套全自动的智能化生产车间。”生产厂长艾洪波介绍。不仅如此,省工研院还帮助企业与金融资本对接,促成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如今这里的小稻壳,不出工厂就可以增值十几倍,变成“金”稻壳。黑龙江春华秋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企业每天消耗60吨稻壳,而每6吨稻壳,可以生产出一吨纳米级的二氧化硅,6吨稻壳的市价2700元左右,而一吨二氧化硅的售价能达到1万到5万元。
稻壳被螺旋输送入自主研发设备进行加工
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将稻米加工产业链延长,一向被视为无用之物的稻壳成了“宝贝”。但从稻壳到二氧化硅,小稻壳的价值还不仅仅如此。
“省工研院还为我们对接了东北农业大学,在稻壳转化成为二氧化硅的过程中,将稻壳吃干榨净。”刘雨介绍,这条生产线还能产生酸性液态复合肥,每6吨稻壳能产生2吨的酸性液态复合肥,价值在5000元左右,对盐碱地的改造有非常好的效果。同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蒸汽也可以用来生产牲畜饲料,6吨稻壳能产生24吨蒸汽,可以生产出50吨的玉米压片,利润在2万元左右。
从黄色污染到“金色利润”再到“绿色效益”,在这个良性循环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继显现。目前,公司已经实现24小时稳定生产,每天能处理稻壳60吨,产生高纯度二氧化硅10吨。
哈工大华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雨泽介绍,下一步,公司计划在五年内,形成30万吨纳米二氧化硅的产能,改造盐碱地,打造从稻壳到纳米级二氧化硅、盐碱地改造、盐碱稻种植、盐碱稻加工,实现真正可循环的绿色经济。
本文来自【黑龙江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