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善于治理国家地人,能够通过建立有效制度并予以贯彻,以此来获得人民的信服。对于任何时代的国家而言,制度是一个国家的核心亦是基础,然而细数古代社会往往成也制度、败也制度。
毕竟对于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社会来说,无法改变这一本质的情况下,即便再如何有效的制度,终归只能得来一时之富裕,难保万世之昌盛。若是王子无法与庶民同罪,那么制度便是无物。
一、地主的善与恶
纵观中国古代制度,历代统治者最为注重的莫过于土地制度。土地意味着民生,若是“民不聊生”那么反抗统治阶级是必然结果。
此外,将土地交给农民,往往能够更大程度的调动农民积极性,以此国家税收得到保障与提高。因此,近代土地制度变迁的核心便是如何将土地交给农民种植。
一如前言,但凡等级制度存在那么必然一切都是虚言,由此历朝历代都逃不过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的本质,地主与农民的矛盾亦是社会之中最大的矛盾。
关乎地主剥削农民之事,对于我们当代年轻人而言已经有所淡薄,毕竟生在新时代之中对于旧时代的产物是未曾经历的,因此不少人心有疑惑,地主真那么坏么?旧社会真黑暗无比么?
地主这一称呼从广义上来看,不仅仅是作为田地的主人,而是凌驾于农民之上的所有富裕剥削阶级的统称,其中包括商人、官员、抑或者身为古代最大地主的皇帝。但是从通俗认知来看,往往是说那些拥有大片田地继而雇佣农民种植,自身并不参加劳作的“地主”。
多数人对于后者的了解通常是根据各类影视作品、文章书籍以及口口相传等得来的,所以有所质疑实属正常,然而若说一定要有个准确答案是并不存在的。人有善恶不同之分,而作为人的地主亦是如此。
众所周知的地主普遍是鱼肉乡里、横行无忌,看上什么东西一定要巧取豪夺,俨然与恶霸无异。此外,他们压榨百姓令农民一年辛苦劳作之后得不到任何的成果,甚至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生活不仅没有任何的保障,反而一度“越劳动越贫穷”。
相对道德优良的地主则被称为“乡绅”在被雇佣的农民眼中称之为“东家”,他们与被雇佣农民之间的关系并不似上述一般处处压榨、无恶不作。这一类人品行端正、乐善好施,当乡里乡亲有困难之时往往会施以援手,此外更是修路铺桥,造福乡里。
其中占据大多数的地主介于两者之间,既不会如同恶霸地主一般欺压百姓,亦不似善良地主一般“达则兼济四方”。
他们与被雇佣农民之间所维持的只是简单地利用关系,但是也会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计问题。整体与周边一切维持着相对和谐的状况。而这一类人一如当代普通人一般是讲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