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个关注我公号的网友“大醉侠”,赞赏了我的文章“从具体实践出发,深度聊一聊如何学习文言文?”这是我写的文章中,金额最多的单笔打赏。我很感激他的厚爱,但更喜爱他的后台留言。他在留言中说----
好文章就得支持! 缩小样本范围,挑选最最源头和经典的范本,逐字过关,这种做法非常奏效。 我本人是个书法爱好者。书法史有两句话特别值得实践。一是孙过庭书谱中“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倡导穷尽例字的每一个细节,再尽可能逼真的模仿和还原。二是赵孟頫“得古人真迹数行便可名世”,倡导精研最优最精最源头的范本,便可掌握核心密码,一通百通。 您的做法与古圣先贤异曲同工,不仅仅值得效仿,而是值得拿来丝丝入扣操作实践。 我将持续拜读您的文章。目前我女儿4岁半,我将开始按您的做法,循序渐进带孩子进入古典文化世界。
这段经典留言,帮我说出了我一直想说、但一直说不出来的话:当前的现状是孩子们没有足够多的时间来学习文言文,因此,缩小选文范围,挑选最源头和最经典的范文,细细揣摩,逐字(逐个虚词)逐句(逐个句式)过关,效果反而比广种薄收更明显。
在文言文中,绝大多数的虚词用法和句式大多在源头范文中出现过。以唐宋韩愈和欧阳修为代表的古文运动,实际上就是回到先秦和两汉的散文,反对骈文,倡导行文质朴自由、不受格式拘束的风格,并提出内容要反映现实生活、不作无病*。所以,如果我们的孩子首先要学的是文言文的“技术”,而不是文言文的“教化”,则真的像赵孟頫说的“得古人真迹数行便可名世”那样,读个几十上百篇源头文章就能掌握文言文这门技术。用之于考试,上可影响作文得分,下可保证文言文阅读理解得分。
此处的关键在于,要像把玩书法真迹那样,把文章也“放大足够的倍数”,以保证没有漏字。对很多“日用而不知”的字,更要查证其本义,以免人云亦云,似是而非,心知其意而口不能言。果如此,孩子将手握密码,直通先贤典籍宝库。
一直以来,我比较赞同,家庭更多应帮助孩子解决文言文工具性的问题,即帮助孩子掌握解读文言文的技术。至于文言文的教化作用,或曰经典的教化熏陶,就交给学校吧,他们比我们家长更关心这个。一旦我们家长帮孩子解决了阅读文言文的技术问题,他们能自由而不是痛苦地阅读他们想读的经典,我们还需要担心他们会受什么思想的影响吗?我们能替孩子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吗?我们以为是好的,就真的好么?
目前我读过的卷一卷二是《左传》选文,卷四是《战国策》选文,正在读的卷五是《史记》选文。我的感觉是,《左传》是最好的,也难怪《古文观止》中,《左传》选文是最多的。好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就是叙事用词朴实和行文自由,这是我最爱的文风,差不多就是大巧不工的代名词,事情是怎样就怎样说。其次就是常常遇到后世某个成语、某句话或某个故事的“出处”,其来所自,终于找到你了,终于找到祖先,可以安心皈依了。这是怎样一种慰藉!《战国策》和《史记》,开始有了人为“写文章”的痕迹,不若《左传》那般浑然天成,虽然我并不知道我这种感觉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