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尔部是从蒙古帝国时期到清朝初年的蒙古部落,其名为蒙古语“邻近”之意。“察哈尔”这个名字,蒙古味十足,名字源于古突厥语,意思是“大汗宫殿的侍卫”,是由成吉思汗之子拖雷在其封地上建立起来的。
察哈尔极盛时期在辽朝庆州的旧址上修建了瓦察尔图察汉城(又称“白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境),以此地作为整个蒙古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在直接控制着内喀尔喀巴林、扎鲁特、巴岳特、乌齐叶特、弘吉剌等五部的同时,也遥控蒙古其他部落。
在蒙古诸多部落中,察哈尔部是最有名最特别的那一个,在北元时期归蒙古大汗直属,领主都必须由“黄金家族”(初指成吉思汗直系后裔,最后仅指其幼子拖雷后裔)的子孙出任。
元朝灭亡后,蒙古大汗再也无法彻底控制各部落,松散局面一直维持到达延汗实现重新统一的“中兴大业”为止。达延汗分封自己的儿子统治左右两翼的六个万户,自己则驻扎在察哈尔,统治整个蒙古,至此,察哈尔部领主成为蒙古各部公认的最高统治者。
察哈尔部的大汗林丹汗是蒙古最后一任的大汗。17世纪初期,林丹汗希望能再度统一各部,重建先祖霸业,但又受到了女真族兴起的威胁。为此,他采取联合明朝抗击后金的方针,对内积极恢复控制其余部落。虽然他一直避免在正面战场与后金交战,但还是没料到皇太极会在天聪六年(1632年)讨伐蒙古,战败的林丹汗逃至青海,并死在那里。
后金灭察哈尔部,皇太极封林丹汗之子额哲为贝勒,还迎娶了皇太极的次女,其所部被安置于义州(今辽宁义县一带),整个漠南蒙古被纳入后金国版图。额哲因病去世后,其弟阿布鼐继任,最后因多年不朝觐皇帝而被革职囚禁于盛京(今沈阳)。
清朝康熙十四年(1675年),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之孙布尔尼趁三藩之乱率3000人反清,但计划不幸被他的妃子告发,康熙派鄂札、图海二人率军平叛,两个月后被清政府镇压,林丹汗一族从此绝嗣。
此后,清廷对察哈尔部痛下狠手,察哈尔蒙古人被从中国东北(今东北和内蒙东)迁移到多伦诺尔一线,不再设部落大汗。察哈尔部众改编为八旗,每旗设总管、副总管各一人,迁于宣化、大同边外,规定该部日后只能靠放牧为生,成为内属蒙古部落,归属于清朝理藩院与满洲人察哈尔都统管理。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设察哈尔都统一人,驻张家口,“总理游牧八旗事务,兼辖张家口驻防官兵”;“设副都统二人,在左右翼边界驻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又裁汰了副都统一人,留一人驻张家口。至此,曾经强大的察哈尔就此走向破落。
清朝灭亡后,在1912年,刚刚组建的北洋政权以察哈尔部、锡林郭勒盟设置察哈尔特别区,寄治万全县(今河北张家口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张家口、北京市延庆、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大部,及至乌兰察布市东部。为民国塞北四省之一,承担拱卫京师的作用。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撤销察哈尔特别区,改置察哈尔省。
1937年至1945年抗战期间,察哈尔省被日本占领并成为德王领导的日本控制区蒙疆的一部分。
抗战胜利后,平津战役爆发,解放军解放了察哈尔省。此时的察哈尔省辖区包括原北岳行政区全部和原冀热察行政区的部分,原冀热察行政区所属旧热河省地区部分仍划归热河,平古铁路以东的旧河北省部分划归冀东行政区,其余地区属察哈尔。省会设在了张家口市。
新中国成立后,察哈尔省由中央直接管辖。
由于察哈尔地区地广人稀、资源短缺的情况仍旧没有得到改善,省军区司令员王平考虑到人口迁移的方案也不现实,于是为更有效地平衡各省资源、促进国家整体发展,便向中央建议撤销。
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撤销察哈尔省。察哈尔省被拆分为两部分:大同市及其周边划归山西省,张家口市、宣化市及其周边县则划归河北省。
察哈尔长达300多年的行政区划历史就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