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每一片部件在组合成鞋面之前,都要经过一道修边的工序(Skiving),意思就是要被缝的那一边需要被打薄,这样缝合后两块皮重叠的厚度才不会看出隆起的痕迹。接着如果有设计需要的话,就要用机器修出锯齿状的花边(Gimping)。
雕花(Brogueing):基本的格式是沿着边每5mm用钻孔器打一个直径为3mm的洞,更复杂一点的则是在两个3mm的洞之间再打两个直径1mm的小洞。
简单雕花
复杂雕花
在鞋尖的雕花有很多种不同的形式,没有什么特别的规律可循,但是一定都要是对称图案
装饰完后就是加固和缝合(缝合所用的线要比皮的颜色浅一阶)最后打上鞋眼(2-3mm直径),鞋面的制作就告一段落了。
鞋身
手工鞋的做法基本分为两种:沿条(Welted)和 双缝(Double-stitched)。但是道理却是差不多,鞋面和鞋底都用沿条连结,不同的是双缝法遇到单底的设计需要缝两行,双底的设计则需要缝三行。(TIPS:双缝的皮鞋相对不那么正式。)
用于制作鞋底的皮和鞋面的不同,以母牛皮为多。整张皮在鞋匠的眼里都是宝,比如牛颈部位的皮可用做于内底和中底,左边肚皮靠背部这块用做沿条,右边肚皮用来做里鞋尖,背部靠屁股的用来做外底和鞋跟皮层。
内底:内底的制作先是裁出一个大概的形状,再原始的用一片锋利的玻璃片用力来回刮,直到光滑,最后垫在鞋楦下面用刀割去多余的边边。这碎玻璃片是古法传下来的,现在仍然继续在用——不需要什么很有来头的玻璃片,可以只是旧仓库的破窗上拆下来的,或者街边大排档黑社会火拼敲碎的酒瓶子碎片都可以哦。
下一步是要在鞋跟部位贴上一片后帮加固,说到粘贴用的粘合剂,它和玻璃一样也是古法传下来至今还在用的:面粉、栗子或马铃薯加水煮后搅拌成胶状即可,至于具体比例是每个鞋匠的不传之秘,非常的环保。内底完成后就要把鞋面套在鞋楦上,内底贴在鞋楦底,用钳子夹住皮后敲入钉子固定。开始先敲八个:鞋尖三枚,两边各两枚,鞋跟一枚,完全固定住之后再每隔5-6cm敲一个加固。之后用专业的鞋匠锤(重约500g)敲打整个鞋面,让皮革的纤维更紧实,更贴合楦型。
沿条:大概18mm宽3mm厚,需要包上纸浸在水里一整夜,让其变软,然后一条边要削成45度角,便于和内底更为贴合。缝制的线一般都是亚麻线,较容易吸收蜡(给线上蜡是为了防水和耐用),就连这个蜡也是遵循古法:用蜂蜡、石蜡和树脂一起混合并捏成一个卷,方便给线上蜡。缝鞋面和沿条时从鞋跟前部开始,一边缝,一边可以拔去之前敲入用于固定的钉子,缝合完毕后用刀把多于的鞋面切掉再用骨刀(不知到哪里捡来的骨头磨尖)打磨露在外面的部分沿条至光滑即可。然后把U型硬皮一号,拼接到鞋跟处的空缺后,再用尖锥挖出一串小洞后敲入沾了丁点胶水的小木椿(直径4mm),大约15-20枚左右,如次繁琐的步骤仅仅是为了加固而已。
内底和外底间还有两样重要的填充物,一是一块长条的弹性钢片,因为走路时一般前三分之一鞋会弯曲,但中间的三分之一底和跟必须要保持一个频率不然跟会容易不稳固而晃动,因此一根钢片被固定在跟和底之间。二是鞋底中间二分之一到鞋尖的空隙则用软木填充(类似葡萄酒的软木塞材质),这样一来内底和即将要被缝合的外底间就被填满了。
外底:外底被切下来后要用玻璃片的尖角沿着边刻出一圈痕迹(作草稿用),然后再用专用的刮刀扣出一条漕沟,深度应为厚度的一半,这里力度比较难控制,很容易用力过度直接挖穿。最后用线再次把鞋面沿条内外底一并缝合起来。
鞋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