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甄嬛传》,我们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其实就是我们的好胜心所致,我们带入自己的感情色彩。
看到甄嬛*出重围时,有种女王崛起的快感。
看到皇帝因她碰壁时,有种傲世群雄的自豪感。
看到皇帝在她面前含恨而终时,有种大快人心的满足感。
甄嬛的经历是我们理想的中的影子,如懿的经历才是情感的真实剪影。
经历了热恋情浓,就开始慢慢降温,最后在猜忌、失望、绝望中苦苦煎熬。
试问有几人可以像甄嬛那样,站在上帝视角去报复一个男人,还所向披靡呢?
至少普通人是做不到的,牵绊太多、顾虑太多、约束太多。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像如懿那样隐忍、不屈,将情分尽到底,这情分我们也叫它责任。
陪伴最长的,一定是最深情的。绿梅虽然枯了,但是谁也抹不去它曾经来过,还留下的绚烂和深情。
我们现在常说:“我穿着一双磨脚的鞋,脚磨得鲜血淋漓也舍不得脱下,不是舍不得那双鞋,而是舍不得买鞋时赠送的那双小袜子。”
这世间种种就如那盆枯萎的绿梅一样,不一定能绿意常存,但一定有我们深深的眷恋和不舍。
热情的未必长情,沉寂的未必漠然。
风雨同舟鉴真心,患难与共悟真情。
如懿在枯萎的绿梅陪伴下走了,临死前看向绿梅的那一记温柔眼神,给人无限遐想。
她是原谅了,还是放下了?我想都不是。
如果原谅了,生前拒绝皇后宝册、拒绝与众妃嫔朝见、焚毁画像又是为哪般?
不过是无法面对,想要通过抹去他们相爱的见证来掩埋内心的慌乱。
乾隆在如懿死后也是一番神操作,抹去如懿在宫中的一切史*载,昭告天下乌拉那拉氏薨…
就如甄嬛所说:“越需要用力抹去的,越是不敢面对的。”皇帝如此,如懿亦是如此,甄嬛才是明白人。
多年以后,乾隆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这次他也断发,却不是为了祭奠,而是为了与如懿休戚与共。
很多朋友说:“人都死了才来做这些,太晚了。”
其实,我们从乾隆与如懿屡次争吵的细节中不难发现,乾隆对如懿的深情,都在表情、动作中浅藏着。
为了追封乾隆的生母吵架,乾隆怕给如懿带来非议,转身去了内殿海兰的房内。
盛怒之下,他还是在维护如懿的颜面。
为了醒酒汤争吵时,如懿险些跌下台阶,乾隆下意识的就伸手去接,眼中藏不住的慌张。
即使精神不济,如懿有险,他还是想要保护她。
如懿断发时,他慌乱喊着:“如懿!”,语气中的柔软,双目中的震惊,还有微红的眼眶,皆是真情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