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正在努力把中街建设成为历史文化厚重、商业业态丰富、文商旅协同融合,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广泛知名度的高品位街区,成为传统商业与时尚体验、生活消费与旅游购物、文化创意和高端服务相融合的城市现代商业展示区。
沈阳中街到底有哪些变化
我们先来云游览一下~
历史 创新,凸显中街建筑之美
拥有390多年历史的中街,鳞次栉比的老建筑是沈阳商业的历史见证,包含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元素,是中街独特的魅力和精华所在。
新的中街,将前清、民国与现代风貌相结合,运用现代的建筑手法与构造节点,使中街面貌焕然一新,凸显中街街区建筑之美。
从整体上对中街每个楼体历史文化元素进行提炼,通过拆除现有外立面广告,展现其原有结构轮廓,利用现代施工工艺,提升现状建筑文化内涵,使整条街区风格流畅、新旧兼容。同时,对建筑上发现的老雕塑、老牌匾等标识进行艺术加工,比如361°的金凤凰等,使其成为文化传承的亮点。
从局部上对吉顺丝纺、利民商店、长江照相馆等8家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风貌建筑,作为建设重点,集中进行保护性修缮,最大程度保留其特色,使其成为串联“百年中街”建筑群的不变亮点,成为展现400年来皇城盛景的永恒雕塑。
从细节上将文化元素融入到中街整体改造施工工艺上,彰显中街悠久历史文化。比如,路灯造型及配色提取自故宫宫灯,并以“文”、“武”、“威”等汉字篆体做以修饰;路面盲道采取鳞纹、云纹、回文等文化符号,充分展现盛京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各种细节突出历史文脉的连接,彰显建筑物独有风貌。
日观光 夜经济,彰显魅力之美
在关注建筑本身之美的同时,更注重整体特色的展现。立足中街商旅文一体化的特色,以“日观光 夜经济”为突破口,打造魅力新载体。
01
打造商旅文发展新载体
将打造有文化底蕴、有历史传承的特色胡同为突破口,采取微改造的方式,对官局子、头条等与中街相连的胡同进行了特色化建设,并有针对性地植入非遗展示等业态,实现延续历史印记,体现市井文化特色,再现特色街巷昔日繁华,使之成为网红打卡和文化传承的交融点,推动文化与商业有机融合,打造商旅文新载体。
02
营造商旅文发展新氛围
把握当前新商业、新业态发展背景,立足制造夜间网红打卡热点,点亮盛京皇城中街,聘请全国知名景观亮化设计公司,制定了中街路景观亮化设计方案,对中街71栋建筑进行了灯光亮化布置,通过地面、建筑本体、空间三个部分的亮化,积极打造不同风格的夜间亮化氛围,打造出火树银花、流光溢彩的中街夜景观,吸引夜间客流,促进街区消费。
智慧 功能,展现体验之美
在中街改造提升中,将完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纳入其中,突出服务功能与智慧管理相结合,不断提升广大市民体验的舒适度。
01
在购物休闲中增加体验之美
在休闲桌椅、地雕、树池、路灯、小品、城市家具等方面的设置上,强化方便性、舒适性的设计,比如吸烟区的设立,残疾人通道等等,也着力在文化特色上下功夫,比如花箱座椅植入皇家卷轴意向,垃圾箱图案与色彩参考云肩服饰及装饰彩绘手法,使其共同构成有一定连续性、引导性、节奏性文化景观带。
02
在体验服务中增加智慧感受
推出了智慧中街项目,不仅有全天候自助贩卖终端(橙汁机器人、现磨咖啡机)、自助共享设备(自助遛娃车、老年轮椅等)等自助的智能服务,还有智能灯光、智能公厕、智能垃圾箱智能井盖等公共的智能服务。同时,中街还有统一的信息发布、导购促销、重大活动等服务平台,包括APP、公众号、小程序等移动应用,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等方面的信息,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大“萌物”亮相
集体为中街代言
崭新亮相的中街
还迎来了三个吉祥物
清代官帽、花盆底鞋、满族纹饰……
独具特色的清文化符号
配合上拟人的表情
“嘎钟哥”、“哈鼓妹”、“小凤天”
成为沈阳中街的全新IP形象
史料记载,中街钟楼上敲响的大钟是由清王朝的奠基者努尔哈赤从辽南带到沈阳,1637年,皇太极将大钟悬挂于钟楼之上,亲自给大钟命名为“盛京定更钟”,现存沈阳故宫博物院。按照“钟鼓齐鸣”的古制,需一个大鼓与它为伴,就架在中街另一端的鼓楼上,两者遥相呼应,成为盛京城内一大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