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大多数的昆虫完成蜕变时,身体还不够结实,这是它们生命中最脆弱的时期。有的挂在枝头,有的躲在地底下或水里,蜻蜓当然也不例外。
解析:
在这段期间,蜻蜓既不能动、不能飞,也没有坚硬的外壳保护,所以它们通常选择在夜间至清晨羽化,以免被掠食者捕*。这都是生命生存演化的选择和结果。
刚完成蜕变的是麻斑晏蜓,头部上额具工字形黑斑,腹部黑色,侧面有黄绿色斑点,复眼绿色,头部呈黄绿色,胸部也为绿色。
这只漂亮的蜻蜓是彩裳蜻蜓,最大特征是翅膀全面呈黑色与淡黄褐色相间的大斑纹。本种外观特殊,无近似种。腹部细长,身体较弱,飞行力不强,喜欢停歇在水库周围的树枝上。
空中两只拖着的蜻蜓是大华蜻蜓,胸部褐色;腹部红褐色,末端黑色;下翅基部具大片红褐色斑。蜻蜓羽化有先后,经过羽化后,经过十天左右的时间强化身体才算真正长大,于是就进入结婚繁殖期。这对大华蜻蜓就是如此,来寻觅心仪的伙伴。
【第14画面】
原文:麻斑蜻蜓在水池周围来回巡飞、觅食、求偶,同时预告燥热的暑气即将结束。
解析:
这就是上页中蜕变羽化的麻斑蜻蜓,开始了巡飞、觅食、求偶,这个时间应在台湾的8月左右,燥热的暑气即将结束,蜻蜓们开始安家、产卵。
图中,麻斑蜻蜓在巡飞,而灰黑蜻蜓已经在交配。
香蒲草是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植物,果实褐色具长形香肠形状,盛夏为花期,呈肉穗花序,小花梗具长毛,成熟者随风到处飞。
我们看到画面中的香蒲正处于开花凋谢的过程中,枝叶也渐渐枯萎。
香蒲的时间点和蜻蜓的繁殖期都印证台北的8月已经度过了盛夏。
这本书是作者邱承宗对于麻斑晏蜓的一生、池边昆虫物种,甚至对于众生命的细腻写实观察,以他如相机镜头般的眼,捕捉生命中的各种变化与光影;以画笔描绘蜻蜓的动态线条,记录美丽的“池上池下生态”。
一个年年在池塘里上演的生命戏码,在作者邱承宗用心观察多年之后,以细腻的画笔、优美的文字,另外辅以本身珍贵的观察记录资料谱出了这样一本弥足珍贵的台湾本土蜻蜓生态绘本!更以蜻蜓的成长为主轴,图画表现精确,以微观的角度与充满人文情怀的书写方式,延伸出对环境中其他生物的认识与关怀,创造出一个值得细细观察、品味的生命空间,用心与努力特别令人感动。
【第15画面】
原文:秋天,麻斑蜻蜓在水中产卵,孵化后的水虿和其它昆虫的幼虫则躲在水生植物的根部、烂泥里,度过寒冷的冬天。来年春天来到,水池又会奏起另一部热闹的乐章。
解析:
秋天,麻斑蜻蜓把卵产在水中水生植物的根部、烂泥里,让卵度过寒冷的冬天,来年春天来到,水池又会奏起另一部热闹的乐章。
春逝、夏至、秋去、冬来,已经习以为常的时节变化,由翩然降落的一只小白鹭打破了时间的静默,同时串连起池上池下的生命故事。在我们不注意时,池下一颗小小的卵,已悄悄开启麻斑晏蜓的生命轨迹,经由蜕变、羽化、巡飞、交尾,到产卵传承,甚或死亡……
池塘,也许是不起眼的小地方,却是许多童趣回忆的原点!读过了本书,也许你也能重拾属于你自己的池塘记忆。《池上池下》呈现给读者的,就是这样一个美好而缤纷的小世界。
我们时常会看到,在池塘的水面上,蜻蜓飞得很低,它们不时地把尾巴往水里沾一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蜻蜓点水。其实,蜻蜓点水是雌蜻蜓产卵时的动作。
雌蜻蜓把卵产在水里,卵在水里孵化,幼虫也生长在水里。蜻蜓的幼虫名叫水虿,它还没有翅膀,只能在水里用下唇去捕食一些蜉蝣或孑蚊子的幼虫。水虿长成了成虫,它就会从水中爬出来,蜕掉皮,成为真正的蜻蜓。蜕皮后的水虿变成了成虫,成为真正地蜻蜓。蜻蜓的寿命:蜻蜓的幼虫水虿,在水里起码要经过一年,时间长些的要苦熬七八年才能羽化成虫。蜻蜓的寿命,只有水虿的十分之一,仅仅能活一个月到八个月左右。
【第16画面】
解析:
冬天一切失去了光彩,枯枝遍野,万物停歇。这只没头没尾的麻斑蜻蜓走完了它的一生,尽管短短的几个月的生命周期,但给人留下太多的美好和记忆。
记得小时候,盛夏时节的黄昏,特别是风雨欲来的前期,成片的蜻蜓借势而来,一个个低飞的蜻蜓追逐着蚊子与小昆虫,而我们一帮小孩子拿着扫帚扑打躲闪不及的蜻蜓,捏着它的双翅,看着极精致的斑纹,好喜欢,一会儿玩够了,手指一松,蜻蜓瞬间就飞走了,又加入到集体捕*猎物的行列中。
谁知道,几十年后,跟着作者的笔触来追逐蜻蜓的一生的发展演变过程,内心很是享受,把儿时的记忆也勾了出来,一是一种人性之美。
当时想为什么蜻蜓只有盛夏有,现在我知道了。
画面中一罐喝完的苹果饮品,仍在了草丛中,饮料的有效期2008.07,似乎在暗示之前作者脚步丈量到此,发现这只残缺的蜻蜓而立此为照。
【后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