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筹谋已久”的利洁时终于将美赞臣“招致麾下”,卡夫亨氏则向联合利华抛出收购“橄榄枝”,但被无情拒绝,自媒体趁机疯炒,并为其“摇旗呐喊”,感性之中缺乏一份理性,霎时间,并购似乎成了外资快消巨头的代名词。
但你真的以为并购那么简单吗?
中国有句古话“打江山不易,坐江山更不容易”。
殊途同归!
并购很难,但并购之后,整合起来更难,失败案例比比皆是,只不过,很多自媒体并未学过公司发展史学,不晓得而已。
远的不说,身边就有现成的例子。
据媒体报道,近日,雀巢对外公布了2016年财报,雀巢实现销售额为894.7亿瑞士法郎,略有增长,但未能达到分析师预期。
2016年,雀巢净利润为85亿瑞士法郎,低于2015年的91亿瑞士法郎,减少6亿瑞士法郎(折合人民币约为40亿元,1瑞士法郎=6.8203人民币),更远低于分析师平均预期的95亿瑞士法郎。
雀巢方面表示,净利润不达预期,主要是因为税项调整,另外皮肤科学部门产品(旗下有丝塔芙)的存货管理也影响了利润。
如何解读?
在业内人士看来,雀巢2016年财报显示其盈利弱于预期,凸显了消费品公司在关键市场经济增长迟滞和低通胀环境下所面临的挑战。
《财经啸侃》特约、独家撰稿人五谷君注意到,2016年,雀巢大中华区销售额为65.4亿瑞士法郎(约449亿人民币),2015年收入为70.6亿瑞士法郎,(不计入汇率波动影响)同比下降了7.4%,幅度较大。
何故?
同样被收购之后,惠氏中国业绩依旧表现良好,其旗下启赋仍是中国市场上销售最高的奶粉单品,因此,业绩猜测,雀巢大中华区业绩下滑可能是银鹭业绩拖累的。虽然未公布具体数据,但雀巢在2016年财报中提及银鹭有两位数的下降。
银鹭到底何方神圣?
创于1985年的银鹭,以八宝粥和花生牛奶闻名于世,但2011年,雀巢将银鹭60%股权“收入囊中”。然而,从 2015 年开始,雀巢就在财报中经常提及银鹭下沉的业绩。
实际上,对于银鹭不断下滑的业绩表现,中国食品产业资深评论员朱丹蓬等业内人士直言“非常可惜”。
此话何解?
朱丹蓬告诉《财经啸侃》特约、独家撰稿人五谷君,银鹭业绩下滑有几个方面,从上层建筑来说,银鹭被雀巢收购之后,双方之间的磨合不是很顺畅,造成管理团队不稳定;
另外,银鹭花生牛奶和八宝粥没有升级创新,换言之,银鹭品类已经落后消费者对于健康、营养、无添加的要求;
从微观角度来看,银鹭品类营销策划、产品包装和市场策略,因为受到整个雀巢庞大体系和流程影响,犯了大企业病。
一言以蔽之。民营企业和跨国企业联姻之后,在体制、文化和理念等方面都不是很匹配,导致后续整合不畅。
借此机会,透析一下国内粥类市场。
目前我国粥品市场品牌较多,竞争充分,市场化程度高。行业内娃哈哈、银鹭、达利园主要以生产、加工、销售传统的八宝粥为主;同福碗粥则开发出以碗粥系列为代表的多种粥类产品。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八宝粥的概念和产品从我国台湾地区引入大陆后,一直以马口铁罐式包装出现在大众视野内。
从整体粥类产品分析,同福碗粥更为专业,从八宝粥单品来分析,娃哈哈、银鹭的销量相对较高。从整体销售额来看,娃哈哈和银鹭组成第一集团军,同福与达利园为第二集团军。
但业内人士指出,多年来的产品开发脚步较慢,新产品创新较少。传统八宝粥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消费人群的需要。
据《财经啸侃》特约、独家撰稿人五谷君获悉,传统八宝粥使用的是马口铁三片罐为包材,但是这种包装形式存在着诸多不足:
由于是金属包材,导致无法直接微波加热食用不方便;
主要是甜味八宝粥口味单一,受众群体有限;
同时,使用罐子包装,不符合国人传统的饮食习惯。
食品工业协会定期在商场超市等地的实地调查就发现,年轻夫妇已经成为粥类产品的重要消费群体。
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健康、营养、功能化粥品”成为了行业发展的方向。
银鹭能否扭转下滑势头,业界莫衷一是!